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36422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头皮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实用性、常见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法。方法通过3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部分联合前庭沟及睑沿下切口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观察手术效果及常见并发症。结果3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1侧面神经颧支暂时性损伤,1例切口周边脱发,1例术区术后长期疼痛不适,2例术后短期张口受阻,1例术后感染,其他29例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头皮状切口具有手术视野开阔,面部不留瘢痕等优点,是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理想的切口方式,但也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中需引起重视。
2、【关键词】颧骨骨折;冠状切口 颧骨复合体骨折多由车祸及外力撞击所致,易发生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常需复位固定,既往采取局部切口及保守复位方法手术视野小,复位稳定性差。我们采取头皮冠状切口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式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选择2003年8月~2007年8月本科收治的3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15岁。均为3周以内的新鲜骨折。按照国内张益颧骨复合体骨折分类标准[1]:A3型骨折5例,B1型骨折4例,B2骨折3例,B3型骨折3例,B4型
3、骨折2例,C1型骨折3例,C2型骨折14例,其中5例合并上颌骨骨折,1例合并颞骨骨折。 1.2手术方法本组34例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小型或微型钛板固定,双侧颧骨合体骨折采取全冠状切口,单侧采取半冠状切口,合并上颌骨骨折及眶下缘骨折(骨折线靠近面中线)附加口内前庭沟切口。冠状切口采取推荐的常规切口方式[2],头皮夹止血,翻瓣过程中注意保护面神经颧骨及颞支,充分显露骨折,解剖复位后小型或微型钛板固定,分层缝合切口,术毕以“西瓜”绷带加压包扎,完全清醒后6h后更换“十字”绷带加压包扎,常规应用抗生素5~7d。 1.3治疗结果本组34例患
4、者,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术后观察半年后自愈。1例切口周围脱发,1例术后颧颞区长期疼痛不适,术后6月去除夹板好转,2例术后短期内张口受限经1~2月开口训练恢复正常,1例术区感染经冲洗换药,3月后去除夹板后痊愈,其他病例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2讨论 2.1头皮冠状况切口的优缺点颧骨复合体骨折易导致明显的面部畸形及张口受限,手术解剖复4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既往采用的眉弓外侧切口,脸沿下切口虽损伤小,但手术视野不清,尤其对颧骨中后端骨折无法清晰暴露,且术后遗留面部瘢痕,牵拉组织过程中易损伤面神经,头皮冠状切口术式手术视野好,能清晰暴露颧骨
5、、颧弓及鼻根,切口在发髻内,术后瘢痕隐蔽,如按照正确的层次分离,一般不致损伤面神经,头皮切口也存在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可导致头皮下血肿、切口周围脱发、术区疼痛不适,术区感染及面神经颧支、颞支损伤等并发症。 2.2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切口设计在发髻后2~3cm或发髻沿,切入方向沿毛囊生长方向可使术后切口隐蔽并减少对毛囊的损伤,防止术后伤口周边脱发[3],术中采取头皮夹止血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夹持头皮时间也可防止损伤毛囊。术中翻瓣时应明确解剖层次,显露颧弓根后于其上1.0cm45°角向前上斜行切开颞肌筋膜及骨膜,在其深面翻瓣
6、可避免损伤面神经。关闭伤口时应分层对位缝合可能会减少术后术区不适。术毕“西瓜”绷带加压包扎术区,6h后更换“十字”绷带,有报道术后置负压引流配合加压包扎能有效避免术后血肿形成,在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须重视上颌骨、颞骨、为敏感的抗生素是头孢噻肟,敏感率为91.7%,与律鹏等的报导一致[2];头孢曲松次之,敏感率为90.6%;敏感率最低的是四环素,敏感率仅为9.4%;而作为传统上治疗淋病奈瑟菌感染的青霉素,敏感率仅为13.5%,敏感性远低于杨玉娟和吴运芹的报导[34]。【参考文献】4 [1]张益,主编.颌骨坚固内固定[M].北京:北
7、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01303. [2]张震康,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750. [3]殷卫红,戚道一,王力敏.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5):676678.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