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4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综合-4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ID:1513427

大小:3.62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1-12

综合-4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_第1页
综合-4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_第2页
综合-4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_第3页
综合-4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_第4页
综合-4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综合-4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艺术部高三地理总结徐志凯2012/3/25自然地理过程原理与规律一、地球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液态水。条件原因影响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有可能存在生命稳定的太阳光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变化自身条件表面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大气层的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

2、液态的水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㈡、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纬度地势天气日照时数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太阳辐射总量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㈢、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3°—35°之间,高值的中心位于青藏高原,

3、低值的中心位于四川盆地。北纬30°—40°地区,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㈣、地球运动的特征13艺术部高三地理总结徐志凯2012/3/25区别

4、项目自转公转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运动方向通称自西向东通称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平均1°/日(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平均约30km/s(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㈤、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5、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太阳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成90º;③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

6、ºS时,切点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㈥、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ºE的地方时。13艺术部高三地理总结徐志凯2012/3/25(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

7、经线作为日期的分界线,叫“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㈦、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㈧、太阳直射点移动: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㈨、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直射点所在半球(夏半年),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直射点向南移

8、动,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②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平面重合,全球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③夏至日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