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一、定义: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细菌性,外伤性,肿瘤性和动脉硬化性,其中先天性占绝大多数. 二、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与体征 2.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急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 1.主管医生应及时向家属交待病人在住院期间随时可能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 2.治疗主要是镇静(安定等),止血(6-氨基乙酸等),脱水,激素,防便秘(果导,番泄叶),同时预防性给予抗癫痫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等) 3.高血压者应用降压药,测生命体征
2、 四、主要的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型,凝血项 2.血生化全套,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急诊病人床旁检查) 3.CT或MRI及MRA 4.全脑血管造影(术前,术后共2次,同时请家属签字) 五、手术适应征 对无明显手术禁忌征的病人均可手术治疗 六、家属工作 1.向家属交待病人疾病的诊断和发展的后果,再出血的危险,并请家属签字 2.向家属交待目前该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适合该病人的治疗方法 3.交待手术治疗的危险,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合并
3、症和后遗症,及手术后对病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七、手术方式: 1.对前循环和后循环(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动脉瘤一般采用额或/和颞开颅,经侧裂或纵裂暴露夹闭 2.对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和椎动脉动脉瘤一般采取后颅凹开颅10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一、定义: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细菌性,外伤性,肿瘤性和动脉硬化性,其中先天性占绝大多数. 二、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与体征 2.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急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 1.主管医生应及时向家属交待病人在住院期间
4、随时可能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 2.治疗主要是镇静(安定等),止血(6-氨基乙酸等),脱水,激素,防便秘(果导,番泄叶),同时预防性给予抗癫痫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等) 3.高血压者应用降压药,测生命体征 四、主要的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型,凝血项 2.血生化全套,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急诊病人床旁检查) 3.CT或MRI及MRA 4.全脑血管造影(术前,术后共2次,同时请家属签字) 五、手术适应征 对无明显手术禁忌征的病人均可手术治疗
5、六、家属工作 1.向家属交待病人疾病的诊断和发展的后果,再出血的危险,并请家属签字 2.向家属交待目前该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适合该病人的治疗方法 3.交待手术治疗的危险,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和后遗症,及手术后对病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七、手术方式: 1.对前循环和后循环(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动脉瘤一般采用额或/和颞开颅,经侧裂或纵裂暴露夹闭 2.对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和椎动脉动脉瘤一般采取后颅凹开颅10 八、围手术期处理 1.手术前30分钟应用抗生素
6、(如罗氏芬),激素(地塞米松,10mg) 2.手术前30分钟应用抗癫痫药物.如德巴金800mg静推 3.手术后当日泵入抗癫痫药物防止癫痫发作,德巴金1mg/Kg/h 4.手术后注意及控制血压的增高 5.防止脑血管痉挛及脑梗塞,可应用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等解痉活血,用药7-10天 6.其它同神经外科手术后的处理 7.手术后5-7天均应复查脑血管造影 九、出院处理: 1.一般出院后休息1-3月 2.三个月后于我院门诊复查,必要时随时就诊 3.出院带药 (1)抗癫痫
7、药物:同住院用法和用量,一般带药量3个月 ①对手术前无癫痫发作的患者,可不给药或具体酌情给药,药量3个月,然后在3-4个月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②对手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要术后用药6-12月,如无癫痫发作可在3-4个月内逐渐减量至停药;如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则应重新开始用药,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来指导用药 (2)其它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脑复康等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进展 一、病因学10 在颅内动脉瘤中,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多见,其发生、扩大和破裂的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
8、一。囊性动脉瘤的先天性或中膜缺损理论认为颅内动脉分叉处的中膜缺损是先天性的,是动脉瘤形成的基础。但是,研究发现无论是动脉瘤病人还是正常人的颅内动脉分叉部中膜缺损均占80%;无论是自然存在的还是用探针损伤造成中膜缺损,其动脉壁的内弹力膜均能承受高达600mmHg的腔内压;动脉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动脉瘤的早期变化并非发生于Willis环分叉顶端的中膜缺损处,因此国外文献已很少提及“先天性动脉瘤”的概念。退行性变和内弹力膜缺损理论则认为内弹力膜是维持动脉壁强度的主要结构,其退行性改变是囊性动脉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