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7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临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47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47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9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护理,使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使患者得到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方法,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
2、透患者能进行充分有效的血透并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是目前血透患者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完好无损和充分充盈直接关系到血透时的血流量,进而影响血透质量,因此,对动静脉内瘘的保养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05年12月~2009年2月共收治47例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通过对此类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4.1一般资料47例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21~80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12,多囊肾2例,高血压肾动脉硬化1
3、例,慢性肾盂肾炎1例,痛风性肾病1例,梗阻性肾病1例,反流性肾病1例,红斑狼疮性肾病1例。47例均符合血液透析指征。内瘘使用1~5年,每周进行血液透析1~3次,血流量在200~290ml/min,每次透析时间4~5小时[1]。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行了动静脉吻合术,为端端吻合、侧侧吻合。手术方法为线缝内瘘和肽轮钉内瘘,术后3~4周应用,每周使用2~3次。47例均符合血液透析指征,每周进行血液透析1~3次,每次透析时间4~5小时。2结果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9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
4、并发症。3讨论3.1术前护理血液透析患者为慢性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告知透析患者造瘘的重要性、方法及如何进行术中配合,避免紧张,以利配合。早期护理干预极为重要。应注意保护患者的左上肢血管,避免在左上肢血管上穿刺输液、测血压,并告诉患者保护好血管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线,为血液透析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人性化的护理,告诉他们手术成功的病例,并让同病室的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提高手术成功率。3.2术后护理(1)术侧肢体保暖防压,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内瘘的成熟,减轻术侧肢体的肿胀。术后宜穿宽松肥大的衣服,术侧肢体不宜带手表、测血压、
5、提重物。(2)早期嘱患者抬高术肢45°4,禁向患侧侧卧位,观察瘘口部位有无渗血或包扎过紧,促进血液流动,防止血栓形成。(3)手术区应保持干燥防止潮湿,避免伤口感染,注意观察有无渗血、出血。(4)术后3d内应避免血液透析,或进行低流量无肝素透析,以防止术后出血。(5)术后4~6周内瘘成熟后方可使用,期间应注意观察内瘘是否通畅,扪之是否有震颤,听之是否有血管杂音,如无上述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6)术后早期开始锻炼,如抓握动作和握橡皮圈,可促进内瘘早日成熟。3.3动静脉内瘘使用期间的护理穿刺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血管,选择正确的穿刺点,严格无菌操作,首次穿刺时,力求穿刺熟练
6、、准确、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尽量不用止血带,让助手协助在近心端稍加压迫。针对每位患者的血管条件合理安排穿刺点,进针点由下向上移动,反复循环[2]。每个穿刺点之间相距1~2cm,动脉端穿刺点应距吻合口2~4cm,动、静脉两针穿刺点尽量相距10cm以上,以减少血循环,提高透析效率。采用绳梯式穿刺法,穿刺点均匀分布在造瘘血管上,使整个血管仅有轻度扩张,不产生狭窄,对于静脉扩张欠佳者宜采用此方法穿刺。待血管扩张好后可以使用钮扣眼法穿刺法,每个穿刺的部位、方向、角度几乎一致,久而久之形成一通路。利用此法,穿刺次数可达近千次,不发生感染、静脉瘤及血栓。首次透析,血流量应在20
7、0ml/min左右,不应太大,随透析次数的增加,血流量可逐渐加大。43.4透析后护理 透析结束后,要特别注意内瘘的通畅情况。如若处理不当,会发生血肿或血栓,直接影响下次透析和血管内瘘的寿命[3]。透析完毕,拔针后加压要适当,压迫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0~15min。必要时用5cm左右宽的松紧带加压包扎,待穿刺点不出血即可解除加压,一般需40min左右,不应超过2h。通过对47例患者观察与护理,应正确指导患者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尽早进行有益的功能锻炼,使把握好动静脉内瘘的启用时机,熟练掌握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密切观察透析过程,结束后给予正确的按压方法;严格无菌操作,
8、避免动静脉内瘘感染;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