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089003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好课必须关注有效交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好课必须关注“有效交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罗杰电话:15883102625一、课堂关注“交流”的必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原有的教条化、模式化、静态化、单一化的课堂已不多见,但是,缺乏交流的课堂在现在依然大面积存在。如果一节课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那么就会出现: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可怜的倾听者。就会造成教学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强调学生的继承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外显性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与新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让学生进行“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
2、念,它往往伴随着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组织形式。教育者应具有这样的理念——提供一个环境、营造一种氛围,允许拥有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同答案,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创造性,在等待中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让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课堂必须关注“交流”。二、低效和无效的课堂可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因为新课程有这个要求”、为了交流而交流,不能停留在让课堂教学热热闹闹而不顾学科主题的内容和实质。在课堂上呈现出另外一番热闹景象: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争鸣化、探究活动经常化、教学评价呵护化……不可否认。这样的变化是
3、令人欣喜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但是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课堂交流的时效性降低了。限于对理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理解的偏差,当前的课堂交流呈现出有形式但缺乏实质的低效甚至无效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提问“虚化”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问题数量过多、过密,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二是教师提问重“预设”轻“生成”,弱化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地位。2、课堂反馈“单向化”在这种单向的反馈中,存在着一种倾向:教师倾向于“好”、“不错”、“真棒”第4页共4页等简短的正面评价,而不是给予完整
4、的答复(质疑、建议等)来反馈给学生。这种做法可能给学生尤其是差生一种错觉,即教师的评价不是一种奖励,而是在贬低他们的学习能力。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学生不安、焦虑与恐惧,学生无法获得心灵的安全感和课堂的归属感。这种正面评价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失去了其对个体的激励与发展功能。3、教师作用“弱化”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过分尊重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力度不足。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虽然参与了合作学习的活动,但获得的体验不深刻。4、形式与内容错位当前课堂交流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对学习与交流的内容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
5、究的学习方式,贴标签式运用于所有内容,割裂了交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课堂交流走向形式主义。三、关注课堂“有效交流”“有效课堂交流”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交流主体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行为和互动进行的以形成与发展认知、构筑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体会主体自我内心发展为交流任务的教学活动。1、课堂氛围的营造。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说,课堂应该给人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
6、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反之,在被动、紧张、低落、受压抑、遭冷遇时则思想阻塞、操作迟缓,更无创造性可言。可见,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化课堂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很简单,我们老师不妨试一试:让甜美的微笑装点你的面容;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一颗真诚的心带进我们的课堂。如果你这样去做了,我想我们的课堂将不再沉默。2、问题情境的创立第4页共4页交流总是从问题开始,而同样一个问题需要经过情境的包装才会体现它的生命力,才会给人以方向
7、和动力,能让人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能让交流者总是朝着问题所显示的心理目标努力迫近。教学中,巧妙把综合问题情境抛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空,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比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根据第一自然段讲“鲁迅先生逝世了,许多人都来悼念他“这个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看到无数个花圈、无数对挽联、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这样的情
8、境,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为了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样的一个问题,积极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而认知恰恰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交流的结论证实了探究活动的成功。也许有的结论在我们看来是稚嫩的,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