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084245
大小:33.8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1
《评木斋《宋词体演变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评木斋《宋词体演变史》纵观当代文学史、词史著作,大多形式单调,多是词人生平、时代背景、代表作品、词作风格等的简单罗列,而词人之间、词史之间的联系则不够紧密,致使名为词史著作而词史意识淡薄,未给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词史框架缺乏学术著作应有的深度和创新。当然这种写作词史的方法自有它的优点和必不得已之处,但浩渺词史之作都千篇一律未免是文学史的一大遗憾。而木斋先生此书则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文学史写作方式,用崭新的“词体”观点,勾勒出以两宋为主的词史发展。整本书规模宏阔、学术思路独到,既有宏观上清晰的脉络又有微观上个性的评论。这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一项目的申报要求著作必须有足够
2、的学术亮点和新意。《宋词体演变史》确实符合以上几点要求:崭新的词体框架,融贯全书的词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关系这一独特的视角,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学术思维,诗词曲并打一处的整体理念,还有细节处时常闪耀的思想火花……有创新的想法难,而将创新付诸实践,特别是付诸学术研究的实践,更是一大难。每一个新颖的学术理念的提出都必然面临众多诘责、怀疑的挑战。我国词学研究已有数百年悠久历史,其中更有清一代朴学的勤恳钻研。在这样的背景下,木斋先生能思前人所未想,用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向权威挑战,实属不易。这种创新的写作也给当代学术界一些启迪作用。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我们的一些学者,之所以缺
3、少创新性,并非他们本身缺少才华,而是由于太在意于他者的评价而失去了自我……因此,一切的学术前提,都应该面对研究对象本身加以重新的检验,以自己的视野、眼光、方法重新辨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课题皆为新课题——可以说,唐宋词乃至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将会是一个永远不能穷尽的课题,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课题。“本文主要向读者展示木斋先生此书的诸多特色,由笔者对全书的把握分列为三点:宏观上说,本书大框架是词体的历史发展,构成框架的线索也十分丰富,因而词体脉络列为一条;微观上说,勾勒出这一框架的要素是每个单列的词体,因而词体个性列为一条。而作者对词体的概说在书中的前言和第一章中有较为详细的
4、说明,这一部分不属于框架中又十分重要,因而单列一条。一、词体学构建的大胆尝试1、词体概述全书以一个崭新的词学视角“词体”勾勒历史,何为词体?作者在书中已给了一个科学完整的定义:广义的词体就是“词”的意思,是指有别于“诗”的诗歌形式;狭义的“词体”是指那些在词史流变中呈现自己独特的范式和风格,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并且被其他词家效法的词人词作。其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独特性,即迥然而异于他人之词;二是影响性,即其样式和风格独到而又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从而产生词史影响,引起他人仿效。狭义的词体由于具有这两个特性,因而常常被以其创作者的名字或者字号来命名,如“柳永体”、“东坡体”等。(参
5、见第一章)通常,一个学者对一个词人一种词体有深入的研究已属不易。而木斋此书选择了十四种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界定性词体:宋初体、柳永体、晏欧体、张先体、东坡体、小晏体、山谷体、少游体、方回体、美成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梦窗体,宏观勾勒出宋代词体发展历程,并对其中每一种词体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正如作者自己在前言中说到“当写作这部《宋词体演变史》的时候,我觉得是在艰难地攀登一座高山”。的确,不管是这部书的独创性、学术性、还是丰富性、文学性,都显示出了作者写此书所耗费的心血。1、词体的历史流变词有悠久的历史属性,它滥觞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衰于
6、元(或者说渐趋于曲并融于曲),绵延至今不废。历史的前后都有着纷繁复杂的因果关联,因而不管对哪一部分词的研究,都不能脱离整个词史的大背景。无疑,这部《宋词体演变史》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无论是在论述个别词体在词史上的地位还是论述唐宋词史在词史上的发展,作者都十分注重历史流变性的体现。他的研究目光并没有局限在宋代词坛,而是站在大文学史的高度俯瞰。因而避免了许多研究者易犯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书中第一章专门论述了宋之前及之后词体史的发展流变,介绍了这些时段出现的对整个词史有重大影响的词体或变革,如在对单个词体的研究中,也不忘其与五代花间体、清代浙西派的各种联系。这不仅是一种学
7、术完整性的需要,也有利于读者对词史宏观、全面的把握。因此我认为这一点虽非主要,但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2、论文式的论述方式书中每一章都是围绕某一大命题而进行的深入、创新式的研究,因而每一篇都可以看做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而整部书并不是这些论文的随性铺排,每一篇与其他各篇、和整本书“词体史”这一核心都有紧密的联系。从而有效避免了论文研究对象单一、篇与篇缺乏体系性的弱点。一、宋词体演变脉络1、词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前面已经提到,词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关系是此书最主要的一大线索。下文的“应”与“非应”雅俗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