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册--神经解剖与生理

神经外科手册--神经解剖与生理

ID:15075353

大小:38.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8-01

神经外科手册--神经解剖与生理_第1页
神经外科手册--神经解剖与生理_第2页
神经外科手册--神经解剖与生理_第3页
神经外科手册--神经解剖与生理_第4页
神经外科手册--神经解剖与生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经外科手册--神经解剖与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神经外科手册--3神经解剖与生理3.神经解剖与生理3.1表层解剖3.1.1脑皮质表面解剖图3-1图示了一些重要的皮质表面标志,可结合磁共振进行病灶定位1。额中回通常较额上回或额下回更弯曲并通过一个峡部与中央前回相连。只有2%的中央沟与外侧裂相通(98%的标本中有”中央下回”)。顶间沟(ips)将顶上小叶与顶下小叶分开。顶下小叶主要由角回和缘上回组成。外侧裂止于缘上回(Brodmann’s40区),颞上沟止于角回。Brodmann’s分区图3-1也列出了临床上重要的人脑细胞构筑学Brodmann’s(Br.)分区,这些分区的功能意义如下:Br.3,1,2区:第一躯体感觉区B

2、r.41&42区:第一听觉区(Heschl横回)Br.4区:第一运动区(也称运动带),此区含有大量巨型Betz锥体细胞。Br.6区:运动前区Br.44区:(优势半球)Broca’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ABr.17区:第一视觉区Wernicke’s区(语言)A:在优势半球,主要包括Br.40区与Br.39区的一部分(可能也包括颞上回的后1/3)Br.8区:图3-1上的窄带状部分(额叶眼区)引起向相反方向的自发眼球运动。A.由于确切位置的个体差异,语言区仍不能准确地解剖定位,为了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并避免失语,可以利用术中脑地形图或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反相定位等技术。2

3、3表3-2大脑脑回3.1.2颅骨表面解剖颅骨测量标志点颅骨测量标志见图3-2翼点: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大翼交汇点,位于颧弓上两横指,颧骨额突后一拇指宽。星点:人字缝、枕乳缝、顶乳缝交汇点,接近横窦乙状窦交汇点。人字点:人字缝与矢状缝交汇点。Stephanion:冠状缝与颞上线交汇点。眉间:中线眶上嵴处前额最突出点。颅后点:枕骨大孔后缘中心点。前囟点:冠状缝与矢状缝交汇点。颅骨标志点与大脑解剖的关系:Taylor-Haughton线Taylor-Haughton线(T-H线)可在血管造影片、颅骨X片、头颅CT上标记出,也可在4手术室中根据体表标志于患者颅骨上标记。图3-3

4、中T-H线用虚线表示。1.Frankfurt平面,也称基线:眶下缘到外耳道(EAM)上缘的连线(不同于Reid’氏基线:眶下缘到外耳道中心的连线)5(p133)。2.从鼻根经颅盖到枕外粗隆的距离分为四个部分(用一个带子对折两次即可)。3.耳后线:经乳突基线。4.髁线:经下颌骨髁垂直于基线。5.用T-H线可大致标出外侧裂及运动区(见下)。外侧裂:也称Sylvian裂大致从外眦到T-H线(从鼻根到枕外粗隆连线)的前3/4与后1/4交点的连线。角回耳廓上方即是,在优势半球是听皮质的一部分,有重要功能。注意:因个体差异位置变2化很大。角回动脉:位于外耳道上方6cm运动皮质利用体表

5、标记定位运动带(中央前回)或中央沟(Rolandic裂,分隔运动皮质与第一6感觉皮质)的方法有很多。由于个体差异,运动带大致位于冠状缝后4-5.4厘米。甚至在7手术中中央沟也不能通过肉眼确定。?方法一:运动区皮质上缘几乎位于外耳道垂直上方接近中线处。8?方法二:中央沟大致位于:外耳道正上方5cm与T-H线中点后2cm连线(图3-3示)?方法三:中央沟大致位于:”耳后线”与T-H线交点(通常位于颅顶后1cm,冠状缝后3-4cm)与”髁线”与外侧裂交点的连线(图3-3示)?Reid’s基线成45度角的直线9(p584-5)。脑室与颅骨的关系:图3-4显示侧位的正常脑室与颅骨的

6、关系。表3-3显示了一些有用的数据:表3-3图3-4中的数据*顶核:位于小脑的第四脑室顶在无脑积水的成年人,侧脑室位于颅骨外表面下4-5厘米。侧脑室体的中心位于瞳孔11中心的失状线上,沿此线作颅盖的垂直线恰好与额角相交。前角可达冠状缝前1-2cm。三脑室的平均长度为2.8cm。Twining’氏线(图3-4)的中点应位于四脑室内。3.2颅骨孔及通过颅骨孔的结构图3-5显示了内听道内结构的相互关系表3-4颅骨孔及通过颅骨孔的结构3.2.1颈椎水平的体表标记表3-5所示标记可用于颈前入路手术前估计颈椎位置,但仍须通过术中C型臂X线定位证实。123.3脊髓解剖图3-6示典型脊髓

7、节段的横切面。综合各节段的成分(例如中间外侧核仅在有交感神经核的胸1-腰1或腰2节段存在),图示两侧分别为上升和下降传导束,实际上双侧都有升降的神经通路存在。图3-6还图示了Rexed分层,第2层相当于胶状质,第3、4层相当于后脚固有核,第6层位于后角基部。3.3.1脊髓传导束表3-6图3-6所示的降束(运动束↓)表3-8图3-6中的升束(运动束↑)感觉痛温觉:躯体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可能)第一级神经元:细的薄髓传入纤维,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无突触),在背外侧束(Lissaur区)进入脊髓。与胶状质(RexedII)形成突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