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053947
大小:1.23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1
《高三地理双基达标复习测试卷3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十六讲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发展联系(2011·江苏地理卷)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地形__①__以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__②__河流河流少,水量小__③__矿产资源丰富,以__④__为主较少(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2、(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解析: 本题考查了江苏、新疆两省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风能资源分布、三次产业差异、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条件以及两省区协作的有利影响。第(1)题,结合初中地理知识及图中信息即可回答。第(2)题,要注意两省区不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的差异。第(3)题,根据统计图直接比较各产业所占比例大小即可。第(4)题,应强调相互协作可以扬长避短,从而促进两地
3、经济的发展。第(5)题,可以从位置、交通、政策、资源等方面分析该地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答案: (1)省区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地形①以盆地、山地为主气候类型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③河网密集,水量大矿产资源④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地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
4、扩大市场(5)霍尔果斯是我国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区域的组成要素一定存在差异,而不同的要素对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通过不同区域的比较可以找到其共性,也可以发展区域间的差异。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外地经验,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做到因地制宜。(2013·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或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
5、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解析: “昆明水少”与“滇池水脏”的因果关系及图中“滇池概况”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1)滇池属于外流湖,水体更新周期长,是因为流进和流出的水都较少,而流域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流入水量的多少,图中的信息也说明了这一点,据此确定A、C项是正确的;昆明地区并非全年高温,D项错误;径流季节变化
6、大,不会造成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排除B项。(2)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把其他流域的水调到滇池,可以增加滇池的水量,加快水体循环更新,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但不能改变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对流域内的降水不会产生多大影响,据此排除A、C项。答案: (1)AC (2)BD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解题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主要从原因、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线路选择、工程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存在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
7、,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线路的造价;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4)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2011·安徽文综
8、卷)根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1)图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