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汕头金山中学2018届高三理科数学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汕头市金山中学2018届高三理科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命题人:邓建斌黄旭亮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全集,则()A.B.C.D.2.复数,是虚数单位,是的共轭复数,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是纯虚数B.C.的虚部为D.若则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a,b,G∈R,则“G是a,b的等比中项”的充要条件是“G2=ab”B.在△ABC中,若则△ABC为钝角三角形C.命题“对任意x∈R,有x2≥0”的否定是“存在x∈R,有x2≥0”D.若a,b是异面直线,直线c平行于直线a,则c与b不可能是平行直线4.设,
2、是两个非零向量.则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A.若,则B.若,则存在实数λ,使得C.若,则D.若存在实数λ,使得,则5.已知向量=(3,-2),=(x,y-1),且∥,若x,y均为正数,则+的最小值是( )A.B.C.8D.24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6.已知函数f(x)=cosxsin2x,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y=f(x)的图像关于点(π,0)中心对称B.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C.f(x)既是奇函数,又是周期函数D.f(x)的最大值为7.如图所示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是一等腰直角三角形,且斜边BD=2,侧视图是一直角三角形,俯视图是一直角梯形
3、,且AB=BC=1,则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正切值是()A.1B.C.D.8.在等比数列{an}中,an>0(n∈N),公比q∈(0,1),且a1a5+2a3a5+a2a8=25,又a3与a5的等比中项为2,,数列{bn}的前n项和为Sn,则当++…+最大时,n的值等于( )A.8B.9C.8或9D.179.函数,若存在,使得则k的取值范围是()A.B.C.D.10.已知,则()A.B.C.D.11.已知数列各项为正数,,△ABC所在平面上的点均满足△与△的面积比为,若则的值是()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A.1023B.1024C.2048D.204912.定义在上
4、的函数满足,,其中是函数的导函数,若对任意正数,都有,则的取值范围是()A.()B.()C.()D.()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已知y=f(x)+x2是奇函数,且f(1)=1.若g(x)=f(x)+2,则g(-1)=________.14.若两个向量与的夹角为,则称向量“”为“向量积”,其长度.已知,,则=________.15.已知点的坐标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16.如下图所示将若干个点摆成三角形图案,每条边(色括两个端点)有n(n>l,n∈N)个点,相应的图案中总的点数记为,则=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
5、.zghkt.cn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者演算步骤。第17~21题为必考题,每题12分,第22,23题为选考题,每题1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Ⅰ)当时,求的值域;(Ⅱ)若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满足,求的值.18.(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是圆的直径,是圆上异于的一点,,,,,.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Ⅰ)求证:;(Ⅱ)若,求平面与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1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数列前项和为,,且满足().(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若,求数列前项和为.20.(本小题满分12分)版权
6、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已知椭圆的右焦点,椭圆的左,右顶点分别为.过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且△的面积是△的面积的3倍.(Ⅰ)求椭圆的方程;(Ⅱ)若与轴垂直,是椭圆上位于直线两侧的动点,且满足,试问直线的斜率是否为定值,请说明理由.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Ⅰ)求函数在点处的切线方程;(Ⅱ)若存在,使得(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2.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极坐标系中,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直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和直线的普
7、通方程;(Ⅱ)已知点是曲线上一点,求点到直线的最小距离.23.选修4-5:不等式选讲已知函数,.(Ⅰ)当时,求不等式的解集;(Ⅱ)若对任意的,都有,使得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汕头市金山中学2018届高三理科数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1~12CDDBCDCCDBAB13.14.15.16.17:(Ⅰ)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www.zghkt.cn(Ⅱ),,即,由正弦定理可得,又由可得,由余弦定理可得.由正弦定理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