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026821
大小:95.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31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福建省南安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2)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李白《蜀道难》)(3)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李煜《虞美人》)(4)渔舟唱晚,____;雁阵惊寒,____。(王勃《滕王阁序》)(5)____,不能十步;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6)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屈原《离骚》)(二)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游钓台记清·郑日奎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
2、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陆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以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
3、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①卧游五岳,孙兴公②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也。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
4、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有删改)[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颔:点头B.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意:料想C.如披草寻磴披:分开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先生祠堂在焉②因致礼焉,遂行B.①若非钓台耶②若尝登钓台乎C.①呼舟子劳
5、以酒②于是乎并以耳游D.①汉严先生隐处也②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先生的高风亮节,很想到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总算如愿以偿。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5、把
6、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3分)②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4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山中山中王勃王维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6、两首诗都写到了落叶,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7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
7、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她”是鸣凤。觉慧得知鸣凤死的消息后为此而疯狂。他不能忘却,因为自私没能把心爱的人留住。他在湖畔对觉民自责道:“我是杀手,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整个社会都是杀手。”他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家》)B.马达的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太上感应篇》!”1930年的一天,吴孙甫和杜竹斋等人迎接由乡下来的父亲吴老太爷。到了吴公馆后不久,吴老太爷两手紧紧抱着《太上感应篇》,眼前出现了各种幻觉,客厅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