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

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

ID:15017589

大小:42.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31

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_第1页
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_第2页
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_第3页
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_第4页
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_第5页
资源描述:

《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  废名是以冲淡自然为主要创作风格的京派文人的重要代表,同时他又以晦涩、蕴含禅理的诗风与卞之琳、戴望舒等人一道开辟了现代主义诗歌的道路。1930年代,围绕在废名周围的程鹤西、沈启无、朱英诞、南星等北大的一群诗歌“小圈子”中人,与之形成了相似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理论倾向,因而被称为“废名圈”诗人。朱英诞(1913—1983)原名朱仁健,字岂梦,号英诞。自1928年创作《雪中跋涉》(一名《街灯》)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之久,朱英诞有诗歌三千多首,传记《李长吉评传》

2、《杨诚斋评传》,历史剧《少年辛弃疾》《许穆夫人》,以及诸多散文、评论、译诗等。废名在讲新诗时选入12首朱英诞的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  废名是以冲淡自然为主要创作风格的京派文人的重要代表,同时他又以晦涩、蕴含禅理的诗风与卞之琳、戴望舒等人一道开辟了现代主义诗歌的道路。1930年代,围绕在废名周围的程鹤西、沈启无、朱英诞、南星等北大的一群诗歌“小圈子”中人,与之形成了相似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理论倾向,因而被称为“废名圈”诗人。朱英诞(19

3、13—1983)原名朱仁健,字岂梦,号英诞。自1928年创作《雪中跋涉》(一名《街灯》)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之久,朱英诞有诗歌三千多首,传记《李长吉评传》《杨诚斋评传》,历史剧《少年辛弃疾》《许穆夫人》,以及诸多散文、评论、译诗等。废名在讲新诗时选入12首朱英诞的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朱英诞与废名诗歌理论的对比  废名是以冲淡自然为主要创作风格的京派文人的重要代表,同时他又以晦涩、蕴含禅理的诗风与卞之琳、戴望舒等人一道开辟了现代主义诗歌的道路。1930年代,围绕

4、在废名周围的程鹤西、沈启无、朱英诞、南星等北大的一群诗歌“小圈子”中人,与之形成了相似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理论倾向,因而被称为“废名圈”诗人。朱英诞(1913—1983)原名朱仁健,字岂梦,号英诞。自1928年创作《雪中跋涉》(一名《街灯》)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之久,朱英诞有诗歌三千多首,传记《李长吉评传》《杨诚斋评传》,历史剧《少年辛弃疾》《许穆夫人》,以及诸多散文、评论、译诗等。废名在讲新诗时选入12首朱英诞的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比林庚的诗还要选的多,也并不

5、是说青出于蓝,蓝本来就是他自己的美丽,好比天的蓝色,谁能胜过呢?”  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然而这位创作颇丰的诗人却因与时代的多次错位被排斥在众人的视线之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在有幸接触到朱英诞大量创作手稿的情况下,结合废名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对其诗歌理论展开比较论述。  一、废名对朱英诞诗歌理论的促成  朱英诞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与三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李再云、林庚与废名。李再云是朱英诞高一年级的文学教师,朱从他那里接受到了元白乐府的诗歌观念,他的第一首诗《雪中跋涉》就是在那时写成的

6、。1932年,朱英诞从天津来到北京,后来考上了北京民国学院。林庚于1934[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年来此讲课,对朱英诞写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的每首诗几乎都请林庚看过,也常被林推荐寄出发表。因为“他似乎是一个沉默的冥想者,诗中的联想往往也很曲折,因此有时不易为人所理解”,林庚便将他介绍给了废名。至此,朱英诞在二人的指导下逐步走向了诗歌创作与理论探究的成熟。  废名对朱英诞的潜移默化主要是通过谈诗、讲诗、选诗等方式来完成的。废名表示,“我与林(指林庚)朱的关系是新诗

7、罢了。我一读了他们的诗就很喜欢,这真是很古的一句话,‘乐莫乐兮心相知’了”。以此表达对朱英诞诗思的爱惜。朱英诞则提到:“那时我和废名先生的关系,有词为证‘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对于当时“虽很爱文学,但于做诗还非常幼稚”的朱英诞来说,废名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二人“以诗会友”的举措或可书写为文学史上一段新的佳话。  朱英诞在诗歌创作上体现出“南宋的词”(废名语)[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的特征,废名在朱的第二本诗集《小园集》序文中又称

8、其诗为“六朝晚唐诗在新诗里复活也”。以朱英诞《小园集》里的《西沽春晨》一诗为例:鸟鸣于一片远风间,风挂在她的红嘴上;高树的花枝开向梦窗,昨晚暝色入楼来。  最高的花枝如酒旗,也红得醉人呢;望晴空的阳光如过江上,对天空遂也有清浅之想。  作于一九三六年诗中选用了鸟鸣、远风、梦窗、夜色等一系列古典化的意象,使整首诗似一幅简练优美的写意国画。  “昨夜暝色入楼来”可以说是纯古诗的作法,鸟儿与风两个意象形成了回环呼应的效果。由花枝伸向窗扉联想到昨夜入楼来的夜色,从花枝醉人的红色继而又延展到晴空里的阳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