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88827
大小:411.1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7-31
《中医学复习宝典(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学宝典: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马涛主编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五章四诊第六章辩证第七章治则、治法第八章针灸学基础第九章中药第十章方剂23第一章:导论
2、一、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在实践中产生,又理性的用于实践,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四大医学典籍是标志1、《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两部成书年代: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内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理论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贡献:①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总集。②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③有效地指导着我国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
3、。④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2、《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年代:西汉时期内容: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内容。3、《伤寒杂病论》:宋代林忆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者:张仲景成书年代:东汉末年内容: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及八法等治疗方法,理、法、方、药齐备。意义:为临床医学的专著,正式确立了辩证论治法则,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4、《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大约东汉末年内容: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论述了药
4、物的四性、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意义:①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②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发展:《山海经》公元前,记载植、动、矿物药100多种;《神农本草经》秦汉时代,载药365种;《炮炙论》南朝刘宋时期,雷学斅著,载药300种;《新修本草》唐代,国家颁发的药典,载药850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要典。《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载药1892种,绘图1000多幅,收录方剂11096首,共52卷,190万字。《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著,增加新药716种;近代从药物中提取化学成分,青蒿素
5、—治疗疟疾。宋代-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世界上最早的模具宋、金、元时期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脾派”朱震亨——“滋阴派”23四、中医学理论学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就人体形体而言,每一个脏器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其营养物质均为精﹑气﹑血﹑津液。③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互根互用,相互协调,密切联系。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②适应自然界。③自然
6、界给人类带来疾病。④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界。⑤在治疗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恒动观念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1﹑生理上的恒动观。“生命在于运动”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未病先防(三)辩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辩证思维得出证候判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
7、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2、病、症、证(1)病:即疾病,病邪侵袭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过程。(2)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体征。(3)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辨证论治的运用1、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五、中医学认识与思维的方法:司外揣
8、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1、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在表面现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与“黑箱”方法有所类同。2、注重整体研究: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3、援物比类:“取象比物”,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3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