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88690
大小:3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31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困境与出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困境与出路 张新铭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体系逐步成熟,集聚发展格局明显,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但也存在发展层次低,总体规模小,支撑体系尚有“短板”等不足。文章针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提高中观管理水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学研合作 投融资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导向性、全局性、成长性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
2、作用。它的战略性表现在,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既有新兴产业本身的持续增长又有对上下游产业及邻近产业的提升带动,既伴随有新业态的产生又伴随有新消费模式的形成。它的新兴之处是,其在较长时间内将保持较强的成长性,通过溢出、引领作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它的逐步成熟将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 河南省资源驱动的发展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内在的局限性,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经营困难,增长速度下滑的情况,经济发展面临外部环境的挑战,发
3、展方式的转变日益紧迫。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道路。由此,河南省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 河南省已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它的确立既是国家的意志,又是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前景、经济带动性、技术自主性、吸纳就业能力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的结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呈现一定的差异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把信息技术产
4、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美国经济经历了连续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次贷危机爆发后,为重振经济又选择了再生能源、海洋产业等作为重点投资领域。20世纪90年代,欧盟曾确立造船工业、IT产业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世纪以来,又大力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给予其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的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市场容量、人力资源、行业基础等因素决定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国家层面的、兄弟省市的有所不同。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5、城镇化正处于加速期,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拥有雄厚的发展基础,汽车、能源工业面临升级改造,地处中部的区位优势,涉及河南省的“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等,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南省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分别赋予不同的功能,计划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南省
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河南省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目标,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产值快速增加,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72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9%,同比增长18.3%,高于同期河南省GDP增速8.2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2.3%,同比增长25%,高于同期河南省GDP增速1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
7、业成为拉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集聚化发展格局,龙头产业发展迅速。河南省各地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建成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鹤壁金山产业示范园区、信阳市产业集聚区示范园区、漯河市东城产业示范园区、南阳市高新区产业示范园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乡平原新区产业示范园区、驻马店市产业示范园区、汤阴产业示范园区、梁园产业示范园区等,示范园区发挥了良好的集聚带动作用,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8、。 河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9亿元,占同期GDP的6.3%,新材料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一,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光电产业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等。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体系基本形成。河南省在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研发经费等方面持续增加投入,科研条件显著提高,拥有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总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