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

ID:14967692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1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_第1页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_第2页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_第3页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_第4页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有关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化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以及其对我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借鉴意义,之后论述了我国学者对“四化”关系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指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朱艳丽(2013)指出,“四化”是

2、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四条主线,不仅拥有各自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而且具有相互依托和相互制约的内在逻辑。  国外关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有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早在16世纪初,英国的莫尔试图通过构建“乌托邦”社会,避免城市与乡村的脱离。傅里叶提出“和谐社会”及其基层组织“法郎吉”,他认为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落后的郊区与附庸。刘易斯创建的二元经济发展结构模型(W.ArthurLewis,1954)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归结为工业比重的逐步上升和农业比重的不断

3、下降。莱文斯坦(Jef-freyG.Williamson,1988)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归因于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压力、土地稀缺及圈地运动。可见,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典框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发展道路。  建国以来,学者们围绕“四化”的基本理论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辜胜阻、李正友(1998)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

4、镇化。庞亚军(2012)认为,城市化是“四化”同步的枢纽。新型工业化作为“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刘海平,2013),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动力源泉。白南生(2003)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化速度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另一批学者则坚持认为,我国的当前的城市化速度知识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并没有出现过多的偏离,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大体上趋于一致(蔡昉,2007;郭克莎,2002)。事实上,不管是超前还是滞后的城镇化,都体现出了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不协调。因此,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协调好工业化

5、与城镇化的关系(任保平,2003;简新华,2004)。这不仅需要加强政府和社会成员对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同时还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寻求工业化创造供给与城镇化创造需求的最佳契合点。  多数学者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然而,自建国以来“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工农业发展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在工业急需反哺农业(朱四海,2005;柯炳生,2005)。伍国勇(2011)指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多功能农业,因为

6、多功能农业不仅能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食物、休闲,还可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市场与劳动力。因此,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同时,信息化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可以有效实现国民经济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让“智慧城市”的构建成为可能。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任保平和洪银兴,2004)提出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具体措施。

7、朱艳丽(2013)认为,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引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专文献  [1]Lewis,W.A.,‘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oflabour’[J].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sandSocialStudies,1954,22(2):139-191.  [2]Williamson,J.

8、G..‘Migrationandurbanization’,inH.CheneryandT.N.Srinivasan(eds),Handbook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ume1,[M].Amsterdam:ElsevierScien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