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公示内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公示内容申报类型【√】自然科学奖【】自然奖—直报类项目名称花岗岩岩石成因与造山带构造演化推荐单位南京大学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单位名称:南京大学对本项目的贡献:本项目由南京大学独立完成,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为本项目提供了绝大部分样品的分析测试服务。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姜耀辉排名:1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完成单位:南京大学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02年10月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塔里木地块周边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远景研究排名:5/10本人对本项目的主
2、要学术贡献:本项目负责人;10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对所有4个发现点均做出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90%。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廖世勇排名:2技术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完成单位:南京大学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本人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1中的斜长花岗岩成因及发现点3中的西昆仑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4的第二作者;重点对西昆仑造山带古生代花岗岩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开展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研究,同时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西昆仑古生代花岗岩成因与造山带演化”;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90%。主
3、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刘铮排名:3技术职称:讲师工作单位:兰州大学完成单位:南京大学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本人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1中的钾玄质花岗岩成因及发现点3中的西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2的第二作者;重点对西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开展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研究,同时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西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在研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90%。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王国昌排名:4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云南大学完成单位:南京大学曾获科
4、技奖励情况:无本人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4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0的第二作者;重点对华南早侏罗世镁铁质和花岗质岩石开展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同时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闽西北与赣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本项目工作占本人工作量90%。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年卷页码(xx年xx卷xx页)发表时间(xx年xx月xx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中文名)1Low-degreemeltingofametasomatizedlithosphericmantlefortheoriginofCenozoicYulongmo
5、nzogranite-porphyry,eastTibet:GeochemicalandSr-Nd-Pb-Hfisotopicconstraints/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JiangYao-Hui,JiangShao-Yong,LingHong-Fei,DaiBao-Zhang2006(241):617-6332006-01姜耀辉/姜耀辉2Miocenepotassicgranite–syeniteassociationinwesternTibetanPlateau:Implicationsforshosho
6、niticandhighBa–Srgranitegenesis/Lithos/JiangYao-Hui,LiuZheng,JiaRu-Ya,LiaoShi-Yong,ZhouQing,ZhaoPeng2012(134-135):146–1622012-03姜耀辉/姜耀辉3PetrologyandgeochemistryofshoshoniticplutonsfromthewesternKunlunorogenicbelt,China:implicationsforgranitoidgeneses/Lithos/JiangYao-Hui,JiangSh
7、ao-Yong,LingHong-Fei,ZhouXun-Ruo,RuiXing-Jian,YangWan-Zhi2002(63):165-1872002-08姜耀辉/姜耀辉4AnislandarcoriginofplagiogranitesatOytag,westernKunlunorogen,northwestChina:SHRIMPzirconU-Pbchronology,elementalandSr-Nd-HfisotopicgeochemistryandPaleozoictectonicimplications/Lithos/JiangYa
8、o-Hui,LiaoShi-Yong,YangWan-Zhi,ShenWei-Zhou2008(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