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45197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1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年度金昌市初中优质课竞赛活动教案教案题目:《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授课年级:八年级姓名:朱发福单位:永昌五中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课题为“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主要内容有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主要阵地、口号、内容、代表人物以及作用等。本课上承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下接五四运动,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仍然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主义的双重压迫,仍然处在一片黑暗之中,老百姓对复辟帝制如隔岸观火,中
2、国民众的思想启蒙迫在眉睫,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开始的。走在时代前列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有志青年认为中国有必要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中国也应该有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
3、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从课本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的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学习起来基本驾轻就熟。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又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有趣的历史材料或者生活事例却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恰当运用这些历史材料,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我校借鉴洋思、东庐等名校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以“1+1导学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
4、的组织者、控制者、激励者、参与者。通过编制导学案,指导、引导、辅导学生个体学、小组学,通过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使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检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学会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导学案教学法是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老师的启发式讲述使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兼顾考试的需要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对比学习法和讲述法是辅助学习的方法。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9(教师版)主备:朱发福修订: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主要阵地、口号
5、及内容,知道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知道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二)过程与方法: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内容导学阅读本课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新文化运动”的有关问题。1.背景2.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人物)在上海创办杂志。3.代表人物:、、、等。4.主要阵地:和。5.两面大旗(口号
6、):和。6.主要内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思考】新文化运动将斗争锋芒指向“孔家店”,“孔家店”指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7.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陈独秀:创办,提出“”的口号。(2)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主张用代替文言文。(3)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8.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产生了什么作用?【说一说】新文化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四、课堂练兵1.2006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
7、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也提到类似主张-----------------------------------------------------------()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校八年级学生洋洋想要了解新文化运动,你会建议他选择下列哪种刊物收集相关史料-------------------------------------------------------------()A.《民报》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