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doc

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doc

ID:14934717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1

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doc_第1页
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doc_第2页
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doc_第3页
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摘 要:在教育史上,教育改革中存在若干“跷跷板现象”,检视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我们的学校教育亟待走出此等泥沼,探讨如何走出现象怪圈,减少新课改过程中的离心力。减少无谓的能源浪费,使之进入健康良性发展道路。  关键词:跷跷板现象;价值取向;课程;分析    教育是人类最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对教育的诠释也在迂回中发展,不可否认,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有些是不全面,甚至是片面的,但我们在努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往往把另一理论进行革命式的否定,但经过实践检验之后自己本身的缺点往往是另一理论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

2、“跷跷板现象”。即人们对某一教育问题的认识常常在两个(或多个)极端化的理论或观点之间做摇摆运动,忽上忽下、时冷时热。但每次走极端都是一个否定过程,也是一个片面成熟的过程,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又是一次否定之否定,是另一个片面的成熟。把这看做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不为过。问题在于如果在教育实践中这样折腾,是否会劳民伤财、延误儿童发展?学校教育如果能有所借鉴,克服偏颇,岂不少走弯路!    一、几种“跷跷板现象”:    (一)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之“人本位”vs“社会本位”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在教育史上,如果说古代教育中个人的价值不太明显的话,那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潮的兴起

3、,使教育中真正出现了“人”,乃至18世纪,卢梭把教育的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终使“人本位”思潮在西方泛滥起来。但是,由于卢梭注重思想的先导性而忽视思想的实践性,他提出的“自然人”离现实生活太远。因此,19世纪,一反其初衷的“社会本位”在欧洲又有了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本位教育理论和方法也显示出片面性。于是20世纪前半叶人本位价值取向教育又洪涛般占据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以及科技革命浪潮,使人本位价值趋向的教育理论失势,尤其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迫使学校教育向社会本位转向。近年来,

4、对“人”呼唤有大有席卷一切的气势。  教育的价值观,是个人的价值观的反映。从理论上说,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但是具体到某—个人时,则差别很大。然而离开了社会价值来评价自我价值,是没有根据的。作为现实的、在一定社会实践中的人。衡量其价值大小的尺度,只能是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贡献越大。价值越大;贡献越小,价值越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并没有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往往强调社会价值,忽视自我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又产生了。这是必须制止和纠正的。    (二)

5、关于课程内容之“学科逻辑”vs“儿童心理”4  任何课程改革,只有从儿童心理的生存状态出发,才是道德的,但如果全部从儿童出发忽略学科逻辑也是不现实的,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学科课程旨在发挥学科逻辑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儿童活动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的个性是一个整体,有助于个性成长的课程也应是一个整体。因此,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课程的一体化是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在要求。儿童活动课程只有像学科课程那样具有连续性、有力量,它在教育上才是有意义的;学科课程只有像儿童活动

6、课程那样具有探究性、生活化、个性化,它才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最优化的课程要基于学生经验生长的连续性原则和生活逻辑的内在要求进行整体一贯设计。并将学科逻辑知识积极运用于生活问题的探究之中才行。    (三)关于教育对象之“精英教育”vs“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主导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大众教育是以教育的普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宗旨的。观世界教育史,仅就正式教育而言,奴隶与封建社会的教育可谓精英教育史。到了近代,随着机械工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大众教育才得以实行。精英教育之利在于通过人力物力的优化配置,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精英

7、教育之弊在于择优而教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异化”,使其固有的培养人的理想与价值被解构、取消或搁置,不利于全体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大众教育之利在于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有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大众教育之弊在于不能聚集有限资源,培养社会急需的主导型人才。面对经济制约下的教育反差。在强大需求的刺激下,教育出现向精英教育发展的趋势,出国留学潮也开始向中学生蔓延,而平民教育在很多地区却有被忽略的倾向。当今形式下。如何保证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培养精英型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