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闻评论方法

第二章 新闻评论方法

ID:1491414

大小:2.02 MB

页数:200页

时间:2017-11-11

第二章 新闻评论方法_第1页
第二章 新闻评论方法_第2页
第二章 新闻评论方法_第3页
第二章 新闻评论方法_第4页
第二章 新闻评论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新闻评论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新闻评论方法新闻评论写作第二章新闻评论方法第一节新闻评论的要素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构思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表达第一节新闻评论的要素一、评论主体:个人、媒体、组织、政府二、评论客体(论的,对象):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现象、社会问题三、评论载体(媒介,符号):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评论作品:论点、论据、论证(参见《新闻评论学教程》P53-54)在你的记忆里,评论的要素有哪些?关键是怎么理解评论的含义。第一节新闻评论的要素四、评论作品(一)论点例:1982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回答一个问题——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总论点:……

2、我们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讨论,认清(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根本不是什么“高指标”,什么“冒进”,而是有科学根据、有现实的可能性的。分论点:两个层次、10多个分论点。第一层次有四个分论点:(1)翻两番是切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指标;(2)翻两番的发展计划是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3)翻两番是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科学设想;(4)附论:已经为执行计划作了相应的部署和准备。温馨提示:初学评论写作时,要选择小的问题、从小处切入、论点集中的小文章。第一节新闻评论的要素四、评论作品(二)论据:支持论点成立的材料,具有证明和阐释论点的两种功能。什么

3、样的东西可以成为论据?第一节新闻评论的要素四、评论作品(二)论据(1)理论性论据(理性论据):思想、观点、社会准则如:名人名言、成语、格言、民谣、谚语,以及自然科学中不证自明的公理、已经证明的定理(2)事实性论据(感性论据)①典型性材料:一人、一事②概括性材料:统计数字、客观估量③历史性事实材料④知识性材料和有根据的假设性材料假设性材料——包括预定的计划、方案和科学的假设、推导第一节新闻评论的要素四、评论作品(三)论证:使用论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构思一、新闻评论的选题方法选题就是选择评论的题材,即论的。要

4、确立一个信念——遍地是黄金,到处是矿藏,再小的事情里都蕴含着丰富、深刻甚至至大无比的道理。“每况愈下”的典故:东郭子问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秭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启示:做人——做事——做文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构思案例:浙江电视台获奖评论《粪桶畅销的启示》1990年10月25播出第二节新闻评论

5、的构思二、新闻评论的立意方法立意的方法是分解目标事物所包含的因素,并将其放到社会历史大背景下,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和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从而得到有效的观点。目标事物×(理论知识+思维方法)→观点社会历史背景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构思(一)目标事物1.单一因素事物2.复杂因素事物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构思(二)社会历史背景1.与评论对象相似或相反的具体的历史事件案例:《国府迁回南京》邹韬奋…………这次政府的“徙”来“徙”去,和庚子祸乱之“逃”来“逃”去,其受帝国主义暴军之威胁虽同,而不可相提并论者,因庚子祸乱,当道者自言是逃难,前清西太后在“行在”时

6、还下诏罪己,这次却大大的不同,因为“乃徙”时是为着“长期抵抗”,“东返”时又是为着“长期抵抗”。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构思(二)社会历史背景1.与评论对象相似或相反的具体的历史事件案例:《国际先驱导报》述评文章:《从孙志刚到孙中界:一个人的战斗》编者按】从外地来上海打工的孙中界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惜牺牲自己的一根手指,一个公民凭借自己的力量挑战社会公权力,而且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孙中界的命运和之前开胸验肺的张海超如出一撤。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开始,一系列“个体”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节新闻评论的

7、构思《从孙志刚到孙中界:一个人的战斗》别让他们孤独前行社会制度的完善,是不是一定要个人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舒国莹注意到,新近发生的张海超、孙中界等事件体现了近年执法过程中的新现象——公民的不服从。“如果公民认为法制不合理,或者执法过程中有过失,有人会采取抵抗法规的方式,也就是不服从。那么,问题就变为,国家制度如何应对、解决公民不服从的问题。”他表示,“从现在的一些案例看来,国家制度改变了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方式,达到与行动个体的一致。”“孙志刚案等标志性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8、莫纪宏说,“但是,张海超、孙中界事件却让我们思索,社会制度的完善,是不是一定要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从孙志刚到孙中界:一个人的战斗》在一个以人为本为目标的国家,以这种方式换来社会进步或许并不值得庆幸。由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