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12296
大小:10.15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8-07-30
《02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四讲大气运动与气候考纲要求1.地壳运动循环。2.地表形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大气受热过程。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9.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0.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透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受热机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
2、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所示:2.机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60(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3)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规律与技巧:(1)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热
3、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2)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考点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60(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右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
4、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形式形成过程影响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海洋,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气候宜人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快于山谷,形成低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相反,形成山风夜间山谷
5、地区易形成逆温,加重大气污染;白天山谷地区易开展滑翔运动城市风60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叫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2.大气环流状况(1)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2)副高对我国降水量和旱涝灾害的影响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洋面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最直接。①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副高西缘北上,与北方来
6、的干冷空气交锋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撤,雨带也随之南移。(如右图)②异常年份: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a.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60b.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发生干旱。规律与技巧:(1)全球气压带的成因明显差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
7、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2)风带的风向受气压带的分布及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信风带在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盛行西风带在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极地东风带与信风带风向相同。(3)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向右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而成的。(4)垂直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取决于大气的密度,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5)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取决于近地面的受热状况,受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受冷地区空气收缩下沉。考点三、气候1
8、.影响气候的因素602.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是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规律与技巧:(1)熟练掌握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某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尤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