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doc

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doc

ID:14911933

大小:5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30

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doc_第1页
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doc_第2页
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doc_第3页
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doc_第4页
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一、引言  在《内生技术变迁》的研究中,Romer(1990)有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即新技术的产生主要是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追求新技术之最终赢利的结果,新技术的生产量是由新技术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的。沿着这一思想,对一国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就有两种可能的思路,一是从新技术生产供给的视角进行,另一是从新技术市场需求的视角进行。  现有的关于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均是以Romer(1990)的新技术生产模型、波特(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Nelson(1993)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思想为分析框架,从新技术生产供给的角度展开的。这

2、些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一国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Furmanetal,2002;AnneloesandHesen,2004;CheungandLin,2004),如Furmanetal(2002)发现仅研发投入就能够解释OECD国家之间创新能力差异的90%。这些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一国研发投入的决定因素,既然研发投入对一国创新投入的提升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不尽可能多地把资源配置到技术创新部门呢?事实上,世界各国研发投入占其GDP的比重均不高,不少国家低于0.5%,仅少数几个国家超过了3%。一旦我们开始思考一国、一地区乃至一企业研发投入的决定因素,我们就不能仅从新技术

3、生产供给的角度来研究新技术的生产,而必须把目光转向一国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对研发投入和新技术生产的决定性影响。从新技术市场需求的视角,来对国家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可能会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发现。这是本文的目的,也是本文与现有实证研究的不同之处。本文下面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现有文献的进一步评述;第三部分是本文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市场需求规模制约技术创新的机制,提出了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第四部分是用跨国的数据对一国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及对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的验证;第五部分是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与从需求角度研究国家创新

4、能力相关的文献,可分为对国家创新括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和对国家创新能力的研究,下面分别加以评述。  (一)研究国家创新活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的文献的评述  一些经济学家支持创新活动的“供给推动”(supplypush)假说,认为创新活动的决定因素包括科学知识的发现、技术机会、研究实验室的效率、投资的机会成本等(Rosenberg,1974;Dosi,1988)。另一些经济学家支持创新活动的“需求拉动”(demand13pull)假说,认为销售规模和可赢利性的变化刺激了研发投入(Judd,1985)。为了验证这两个假说,不少学者把经济周期和创新活动的周期性行为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创新活

5、动是顺周期的(需求拉动),还是反周期的(供给推动)。但是实证的结果很不一致。一些学者发现创新活动是顺周期的(GeroskiandWalters,1995;Fatas,2000;WaldeandWoitek;2004),另一些学者发现创新活动是反周期的(BentalandPeled,1996;FrancoisandLloyd-Ellis,2003),还有些学者发现创新活动既无显著的顺周期性,也无显著的反周期性(Saint-Paul,1993)。  上述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创新活动是供给推动的,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实验室仅聚集在少数发达国家,而且技术机会总是降

6、临在这些国家?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超越关于国家创新活动和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困扰。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人们过多地关注了短期需求波动对创新活动的短期影响,而忽视了需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长期影响。实际上需求规模对创新能力的长期影响可能比需求拉动的短期影响更重要。因为需求规模不仅影响创新活动的需求面,在长期,需求规模还通过影响产业分工与协作、市场结构、产业集群的微观创新环境,进而对创新活动的效率和动力有着决定性影响(下文将进一步分析)。  (二)国家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的评述  自从Solow(1956)的论文发表后,技术创新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中心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

7、代末,有关技术内生增长模型的文献才开始出现,其中Romer(1990)模型中的新技术生产函数成为现有关于国家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的基础。根据Romer(1999),新技术的生产速度是知识存量和研发人员数量的函数,而研发投入是由研发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新技术的私人经济收益决定的。  Furmanetal(2002)以Romer(1999)的新技术生产模型、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Nelson(1993)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