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

ID:14897287

大小:3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30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_第1页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_第2页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_第3页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_第4页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婺源(现属江西),出生在福建尤溪县.祖辈历代做官,家族世为“婺源著姓”.其父朱松也是一个学者,当过县尉.朱熹10岁中举,19岁登进士第.曾先后做官五任,当过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江常平茶盐,知潭州、知漳州等.在他66岁时,经宰相赵汝愚推0荐,担任焕章阁待制兼为宁宗侍讲40日.一生中总计做官10年左右,其余时间大部分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朱熹是一个理学家.他在24岁时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

2、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朱熹是一个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就在他做官从政的10年中,每到一处,除处理政务外,还时常提倡设立书院和州县学,并亲自讲学.他任同安县主簿时,即开办县学,设立“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训练取感化主义,不重条规;教授取问答方式,内容为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自任山长,制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教条”),成为以后各代书院学规的典范.他以白鹿洞书院为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弟子,

3、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在知潭州时修复了岳麓书院,据载,“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侧至到,闻者感动.”[1]岳麓书院也成为朱熹聚徒讲学,传授理学的场所.他在焕章阁担任宁宗侍讲时,使用《大学》为正式教材,每讲一章,必编成讲义,首列经文,次附小注,但仅40日即罢.他的弟子很多,每转移一地都有弟于相从学习.门人记录朱熹论学的言论甚多.黎靖德编纂的《朱子语类》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究学术的记录.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材,这也是他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4、对后世影响极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集注》.元、明、清各代都把它列为官学的必读教科书.他的注释作为对“四书”的标准解释.《小学》及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亦是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理学教育思想在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主张上,体现得尤为充分.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2]在《白鹿洞书院揭示》

5、里,他明确把“父子有亲”等列为五教之目,指出:“学者,学此而已”,还认为,若能做到“明人伦”也就是圣贤一类了.然而,朱熹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却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作用等同起来.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3]把儒家传统的教育观点,用理学作了新解释.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天理“挂搭”在人身上,叫做“性”.他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理也”,“性即理也”.他采取“二程”和张载把“性”区分

6、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认为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理”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理”是最高最完美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即为“天理”,昏浊不善者即为“人欲”.既然“气质之性”中,理和气,善与不善,杂然并存,就要通过教育把“气”与“不善”清除干净.这个清除过程,就是“复性”的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朱熹还认为,“性”和“心”有相互关系.他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相应地分为本体和作用两方面.本体“心”叫做“道心

7、”;“心”的作用,叫做“人心”.这是由于禀气不同所致,来源于“性命之正”而出乎“义理”的是“道心”;来源于“形体之私”而出乎“私欲”的则是“人心”.但是“道心”在“人心”之中,并只能通过“人心”而显现,所以难免要受“人心”私欲的牵累和蒙蔽.而难以显露出来.朱熹根据《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说,要求人们通过修心养性,使“人心”转危为安,“道心”由隐而显,“人心”变为“道心”处于支配地位,而把“人心”变为“道心”的过程,即是“复性”的过程,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复性”、“存

8、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朱熹所主张的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惠说:“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4]朱熹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朱熹认为,“圣人”先天生来是由“清明之气”形成的,因而没有丝毫昏浊的混杂.他说:“天下至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