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陈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提要]通过对汉代烽燧亭障遗址的考查研究,认为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建筑无论平面布局手法,构造形式选择还是防御设施配置均显现出鲜明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以边塞防御工事的兴筑为契机,河西地区开始全面吸收中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营造技术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加速了中原建筑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由此而引发的建筑变革并不仅限于边塞建筑一隅,我们注意到河西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技术均发生了质的飞跃,自此该地区的建筑发展
2、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关键词]汉代;河西地区;烽燧亭障[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2—0072—05长城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军事防御工程,它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防工事,历经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元,明等朝代而营建修缮不辍.其中,秦,汉,明三代所筑长城以规模之大着称于世.由于明代长城现存遗迹多,相关资料丰富,学界有关其规划营建,筑造修缮的研究探讨最为详尽.其实,汉长城的研究意义不在明长城之下.汉代边塞守御,上承战国秦代之制,下启魏晋以来之法,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长城作为其物质载体,其研究意义不言自明.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看,其研究价值也应为学界重视.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盐泽,绵延一万余公里,规模之宏大堪称历代之冠.由于工程涉及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相去甚远,规划建设者必须在规划选址,建材选择以及施工方式等方面拿出具体的应对方案.可见,汉长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大型建筑工程的规划营建水平.另外,边塞筑城之处大多是统治薄弱,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然而工程建设,维护以及日后的移民屯垦却促进了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筑领域亦无例外.因此,汉长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代中原
4、建筑文化面向其他地区的推广与传播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河西汉塞保存状况最好,数量最多,且历来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较为集中,因此我们将研究的地域范围限定在河西走廊地区,考虑到历史上政治区划的变迁,还将包括现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一,河西汉塞的修筑以及现存遗迹的分布河西走廊位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之间,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所谓"欲保河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起初,西汉王朝的西北防线仍维持在秦昭王长城东段一带,河西地区则相继为乌孙,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占据.武帝即位,恃国力雄厚,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于是疆土扩张,边塞
5、防御设施之营建也可谓盛极一时.据史书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将匈奴势力逐出河西,此后近二十年间,汉王朝分段修筑了令居至酒泉,酒泉至玉门,敦煌至盐泽,张掖至居延,姑臧至休屠泽以及媪围至捐次的边塞防御设施,从而有效遏止了匈奴南下进犯,为中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虽然目图1汉代河西地区边塞防御设施分布示意图(底图摩自《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凉州刺史部图.)前已基本廓清河西汉塞的大体走向(如图1),然而由于文献记载和遗址保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界对于黑河以东,尤其是武威至兰州汉代边塞设施的真实位置仍有较多争泌.比较
6、而言,走廊西部地区气候干燥,人迹罕至,汉代遗址保存较好,历来考古发掘工作最为集中,文献中所记载的"酒泉至玉门塞","张掖至居延塞","令居至酒泉塞"西段以及"敦煌至盐泽烽燧亭障"多有实物为证,因而其起止地点,具体经由路线已为学界所熟知."张掖至居延塞"沿额济纳河流域呈西南一东北走向,以金关,布肯托尼为界,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有两道汉塞,一道由金塔县东南正义峡沿黑河东岸北上,另一道于鼎新沿黑河西岸北上,两者共同夹黑河两岸北上,交会于金关.中段自金关至布肯托尼之间,没有塞垣遗迹,仅在额济纳河东岸有烽燧遗址.北段自布肯托尼继续北上,在古居延泽
7、西岸的下游三角洲地带分为三路:一路由布肯托尼向东北,止于古居延泽南端的博罗松治;一路由保都格南向东北,沿额济纳河支流伊肯河西岸,止于察汗松治;72《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图2额济纳河流域烽燧亭障分布图(采自《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一路介于额济纳河支流纳林河下游与古居延泽北岸之间(如图2).疏勒河流域汉塞东端在金塔县与"令居塞"衔接,沿北大河北岸向西南,入嘉峪关市境,沿马路山和嘉峪关北山,向西南折向西北,入玉门市辖区,先沿北石河两岸,再沿疏勒河两岸向西延伸,经安西入敦煌境,至疏勒河下游三
8、角洲的榆树泉盆地东缘(如图3).河西汉塞是由墙体,壕沟,天堑,栅栏,烽燧,城鄣以及道路等设施组成的庞大军事防御体系.正如侯应所言:"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