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75522
大小:27.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30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主要内容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
2、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法国文学的特征: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10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
3、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家有阿尔封斯·都德。斯丹达尔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斯丹达尔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加尼翁舅舅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福楼拜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
4、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第二节阿尔封斯·都德“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创作10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
5、故事》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1872),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均为世界性名篇。《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柏林之围》描写了一个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官,八十多岁的儒弗上校,
6、在病中幻想着所向披靡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而实际上却是巴黎被普鲁士人围困攻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因幻想破灭而死去《柏林之围》艺术特色一、构思新颖奇特《柏林之围》分为三个部分:儒弗上校的昏死、复活、死亡。现实—幻觉—现实的三部曲二、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儒弗上校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蜷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
7、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10三、语言简洁凝炼巴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敌人兵临城下,国界已经缩小到郊区,人人都感到恐慌。短短的四句话,从四个角度描绘了巴黎被围的巨大场景,作者的大手笔由此可见。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高度凝炼的艺术技巧四、对比手法的运用战争事实上法国的失败和老上校幻想法国胜利的对比小孙女对他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精心照料,使得老上校
8、的精神得到满足,怡然自得,但与此同时小孙女的内心却强忍着祖国沦亡和父亲被俘的巨大悲痛,这对比既使人感到刻骨铭心,难以承受,又觉得它唯其如此才合情合理。大环境的险峻与小环境的安乐形成的对比延伸思考如何理解儒弗上校这个人物形象?如何理解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