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67934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试析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论文摘要]近20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研究存在着依附性发展的倾向,致使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可以普遍实行的、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管理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国际视野和中国国情,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普适性与国内高枝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性,树立以生为本、专业化、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生态学等理念,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事务管理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
2、03-0110-04 理念是实践活动哲学层面上的指导思想,综合反映实践活动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一切实践活动的理论先导,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思维活动方式及发展方向。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灵魂,是确立正确指导思想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基本方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首要的和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因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确立和具体运行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都有成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并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理论工作者就机构设置、人员
3、配备、政策待遇、经费投入、职能界定、手段方法等学生事务管理的诸多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的还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学生事务管理的成熟经验做了详尽的介绍和比较。但这些研究并没有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进行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也没有形成一种可以在我国普遍施行的管理理念,致使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一直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所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关键和根本在于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研究的依附性发展 依附性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初期的共同趋势,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必经的发展阶段。近20年来
4、,我国学者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介绍美国等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现状、特点及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借鉴、启示层面,造成了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照搬美英及香港地区的依附性发展局面。这些理论研究虽使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在拓展国际视野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盲目崇外”、“盲目借鉴”5的现象,我们有些学者往往未能科学地辨析国外学者思想中的出发点,没能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外域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与当代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传统、本质属性及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别,而简单盲目地根据这些管理理念
5、中的一些论点、主张来评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和特点,指责存在的问题,并在对国外相关概念、理论的简单演义中寻找解决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出路。这种简单依附显然无助于推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发展。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研究的依附性导致了学生事务管理学科主体性的迷失,缺乏与其他学科平等交流的自信,以至于学科边界模糊,学科领地被其他学科浸入。 由于学生事务管理与国家特有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我国又与欧美国家、港台地区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舆论观念、经济基础不尽相同,尤其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内涵差
6、异更大,因此,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要想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就必须立足于国际视野和中国国情,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普遍性与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性,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借鉴的关系,创立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构建 1.以生为本的理念5 以生为本是大学教育理念中原有的以国家、知识、教师、培养模式和方针等为本的各种理念的转变和延伸,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7、理念创新与发展的核心。以生为本的理念包括以下三层基本含义:它是对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发展学生和塑造学生;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人的尺度,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因此,落实以生为本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要把握以下四个维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看作管理的价值主体,既把学生作为义务主体,又把学生作
8、为权利主体,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广泛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改变迫使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做法。从关注单向度的教育管理转变为双向沟通、对话、辩解和代际交往,避免未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