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65905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0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 [摘要]在整体性德育视域中,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具有客观必然性。目前,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合作与沟通的机制和渠道不通、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各自为战、管理中某些环节的中断等现象。树立教师的“衔接意识”、创设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交流的渠道、立足于大一学生思想实际以及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课程衔接制度保障机制是提高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学校德育;大学;中学 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是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任务的大、中学校德育,根据本阶段任务要求和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而开展的分
2、工与协作,使大、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呈纵向衔接、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面貌。具体而言就是:德育工作者立足于学生德性形成的全过程,整体把握中学和大学德育的内容、目标以及实际效果,研究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保证学段间德育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不过,目前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工作尚未得到人们充分重视,其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衔接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大学与中学德育的衔接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德育主体德性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人的德性随年龄的增长有一个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成为旧与新的综合体。这里就内含着新旧阶段
3、的衔接问题。这说明个体德性的培养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辩证过程,它客观上要求各阶段德育自身要有稳定性,又要求各阶段德育要相互交融、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形成合力。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德育管理和评价方式的运用应该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提高,这就对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提出了客观要求。由于从中学到大学要完成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跨越,对人的一生影响极为重大,德育在这一关键的跨越阶段既要巩固未成年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又要向成年阶段必须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迈进,因此它必须遵
4、循德育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展开道德教育的牵引工作,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将个体化要求向社会化要求转化。 (二)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并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阶段。从内容上看,中学德育主要是思想道德教育(初中)和一定的思想政治常识教育(高中),而大学德育主要是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提升中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两类“教育”虽都属于广义的“德育”4范畴,却不是两种统一的教育,而是各有侧重
5、。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属于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但两者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想道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良好的思想道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政治观念为巩固良好的思想道德提供保障。因此,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要靠持续的,由规范性到认知性再到方向性的德育内容的实施和阶段性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的断裂都会影响理想人格的最终形成。因此,大、中学校德育的紧密衔接是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合作与沟通的机制和渠道不通 合作与
6、沟通机制和渠道的不通以及两阶段德育教师评价标准的不一,使得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难以确立,进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要做好衔接工作,德育工作者就必须有明确的“衔接意识”。“衔接意识”是指德育工作者从学生终身发展和自身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层次性与连续性出发,整体把握德育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校和中学德育工作者合作与沟通的机制和渠道,大、中学校德育工作者处于相互疏离的状态。德育工作者只重视对本学段德育工作的研究,忽视大中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很少甚至没有去了解和挖掘相邻学段德育的内容和特点。这具体表现为:高校不了解中学的德育内容和规律,很少关注中学德育研究取得的优秀德育成果;
7、中学德育工作者也不了解大学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大学德育的成功做法,形成了一种狭隘的、孤立的德育观,造成大中学校德育教师对彼此的工作只知差异而不懂联系,使得大、中学校德育教学之间难寻实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另外,大、中学校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也不连贯。中学教师的工作评价和劳动报酬与高考和中考的升学率密切相关,而高校教师则与学历提高和职称提升直接挂钩,这样自然难以激发他们形成衔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德育工作者衔接意识的缺乏必然会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