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56935
大小:16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30
《弗兰克赫兹实验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弗兰克—赫兹实验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提出了原子能级的概念并建立了原子模型理论。该理论指出,原子处于稳定状态时不辐射能量,当原子从高能态(能量Em)向低能态(能量En)跃迁时才辐射。辐射能量满足DE=Em-En(1)对于外界提供的能量,只有满足原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能级差,原子才吸收并跃迁,否则不吸收。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JFranck)和赫兹(GHertz)用慢电子穿过汞蒸气的实验,测定了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了原子分立能态的存在。后来他们又观测了实验中被激发的原子回到正常态时所辐射的光,测出的辐射光的频率很好地满足了玻尔理论。
2、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为玻尔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玻尔因其原子模型理论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弗兰克与赫兹的实验也于1925年获此奖。夫兰克——赫兹实验与玻尔理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实验目的图1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电子氩原子KG2G1AIUG2KUG1KUG2A微电流仪灯丝电压1、研究弗兰克—赫兹管中电流变化的规律2、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3、了解在微观世界中,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几率。二、实验仪器LB-FH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示波器三、实验原理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氧化物阴极K,
3、阳极A,第一、第二栅极分别为G1、G2。6K-G1-G2加正向电压,为电子提供能量。VG1K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G2-A加反向电压,形成拒斥电场。电子从K发出,在K-G2区间获得能量,在G2-A区间损失能量。如果电子进入G2-A区域时动能大于或等于eVG2K,就能到达板极形成板极电流I.电子在不同区间的情况:(1)K-G1区间电子迅速被电场加速而获得能量。(2)G1-G2区间电子继续从电场获得能量并不断与氩原子碰撞。当其能量小于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DE=E2-E1时,氩原子基本不吸收电子的能量,碰撞属于弹性碰撞。
4、当电子的能量达到DE,则可能在碰撞中被氩原子吸收这部分能量,这时的碰撞属于非弹性碰撞。DE称为临界能量。图2弗兰克-赫兹实验~I曲线abcI(nA)OU1U2U3U4U5U6U7(3)G2-A区间电子受阻,被拒斥电场吸收能量。若电子进入此区间时的能量小于EVG2A则不能达到板极。由此可见,若eVG2K5、增大VG2K,电子碰撞后的剩余能量也增加,到达板极的电子又会逐渐增多(如图2中bc段)。若eVG2K>nDE则电子在进入G2-A区域之前可能n次被氩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板极电流I随加速电压VG2K变化曲线就形成n个峰值,如图2所示。相邻峰值之间的电压差DV6称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DE=eDV(2)四、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测量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2.手动测量,绘制曲线,观察原子能量量子化情况,并用逐差法求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五、实验操作步骤1.示波器的测量(1)插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手动/自动”档切换开关置于“自动”档6、。(“自动”指VG2A从0~120V自动扫描,“自动”档包含示波器测量和计算机采集测量两种。)(2)先将灯丝电压VH、控制栅(第一栅极)电压VG1K、拒斥电压VG2K缓慢调节到仪器机箱上所贴的“出厂检验参考参数”。预热10分钟,如波形好,可微调各电压旋钮。如需改变灯丝电压,改变后请等波形稳定(灯丝达到热动平衡状态)后再测量。注意:每个F-H管所需的工作电压是不同的,灯丝电压VH过高会导致F-H管被击穿(表现为控制栅(第一栅极)电压VG1K和VG2K的表头读数会失去稳定)。因此灯丝电压VH一般不高于出厂检验参考参数0.2V以上,以免击穿F-H管,损坏仪器。(3)将7、仪器上“同步信号”与示波器的“同步信号”相连,“Y”与示波器的“Y”通道相连。“Y增益”一般置于“0.1V”档;“时基”一般置于“1ms”档,此时示波器上显示出弗兰克-赫兹曲线。(4)调节“时基微调”旋钮,使一个扫描周期正好布满示波器10格;扫描电压最大为120V,量出各峰值的水平距离(读出格数),乘以12V/格,即为各峰值对应的VG2K的值(峰间距),可用逐差法求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的值,可测3组算出平均值。6(5)将示波器切换到X-Y显示方式,并将仪器的“X”与示波器的“X”相连,仪器的“Y”与示波器的“Y”通道相连,调节“X”通道增益,是整个波形在X方向8、上满10格,量出各峰值的
5、增大VG2K,电子碰撞后的剩余能量也增加,到达板极的电子又会逐渐增多(如图2中bc段)。若eVG2K>nDE则电子在进入G2-A区域之前可能n次被氩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板极电流I随加速电压VG2K变化曲线就形成n个峰值,如图2所示。相邻峰值之间的电压差DV6称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DE=eDV(2)四、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测量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2.手动测量,绘制曲线,观察原子能量量子化情况,并用逐差法求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五、实验操作步骤1.示波器的测量(1)插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手动/自动”档切换开关置于“自动”档
6、。(“自动”指VG2A从0~120V自动扫描,“自动”档包含示波器测量和计算机采集测量两种。)(2)先将灯丝电压VH、控制栅(第一栅极)电压VG1K、拒斥电压VG2K缓慢调节到仪器机箱上所贴的“出厂检验参考参数”。预热10分钟,如波形好,可微调各电压旋钮。如需改变灯丝电压,改变后请等波形稳定(灯丝达到热动平衡状态)后再测量。注意:每个F-H管所需的工作电压是不同的,灯丝电压VH过高会导致F-H管被击穿(表现为控制栅(第一栅极)电压VG1K和VG2K的表头读数会失去稳定)。因此灯丝电压VH一般不高于出厂检验参考参数0.2V以上,以免击穿F-H管,损坏仪器。(3)将
7、仪器上“同步信号”与示波器的“同步信号”相连,“Y”与示波器的“Y”通道相连。“Y增益”一般置于“0.1V”档;“时基”一般置于“1ms”档,此时示波器上显示出弗兰克-赫兹曲线。(4)调节“时基微调”旋钮,使一个扫描周期正好布满示波器10格;扫描电压最大为120V,量出各峰值的水平距离(读出格数),乘以12V/格,即为各峰值对应的VG2K的值(峰间距),可用逐差法求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的值,可测3组算出平均值。6(5)将示波器切换到X-Y显示方式,并将仪器的“X”与示波器的“X”相连,仪器的“Y”与示波器的“Y”通道相连,调节“X”通道增益,是整个波形在X方向
8、上满10格,量出各峰值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