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

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

ID:14836463

大小:4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0

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_第1页
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_第2页
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_第3页
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_第4页
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_第5页
资源描述:

《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张立元朱瑛关于课堂教学,有一位教育专家曾作如下阐述: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艺术,乃是因为课堂实施中的不可预知性。这一论述,为课程实践者们热衷追求课堂动态生成提供了理论支持。所谓生成,即指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学流程。偶然性、差异性是其主要特点。生成的契机和成果因师生而异,因文本而异,因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程度而异,也因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及厚度而异。因而,它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智慧碰撞过程

2、,包括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学习智慧。自从《课标》颁布以来,很多老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课堂的现场生成,开始追求生成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在不牺牲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创造了许多“难以预约的精彩”。但是,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中也看到,很多老师过于迷信“重视生成必然精彩”的观点,在生成这件华美“外衣”的遮罩下,闯入了新的误区,跌入了由生成造成的“陷阱”。陷阱一:热热闹闹的生成场面,不过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对话课例呈现:《鸬鹚》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这两个字都有鸟字旁,它是一种鸟吗?生:鸬鹚生活在哪里?长得怎么样?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呢?师:你

3、们很会提问题,要获得问题的答案该怎么办呢?生:读课文!生(突然地):老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都知道,前几天我还看过一篇介绍这种动物的文章呢!师:是吗?你平时最爱看课外书,知道的一定不少。同学们,我们现在就当个小记者,向这位同学进行现场的采访,好吗?(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显得特别活跃。)生:鸬鹚生活在哪里?生:当然是水上了!生:你喜欢鸬鹚吗?为什么?7生:有些喜欢,又有些不喜欢。喜欢它为渔人捕鱼,动作敏捷。不喜欢它的懒惰,总是要等到饥饿时才下水捕鱼,并且是渔人从它的喉囊里将鱼挤出来。生:你为什么选择阅读这样的课外读物呢?生:我喜欢动物!在阅读

4、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陷阱理由:《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案例中的这个长达几分种的现场生成环节却是天马行空。文本都不知所踪,还谈什么心灵对话、潜心会文?热热闹闹的生成场面,不过是游走于文本之外的对话而已。毫无疑议,《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用词经典,描绘的意境如诗如画,这是语言营造出的美感,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文字盛宴。即使案例中的“采访”再贴近“鸬鹚”的特性一些,又与郑振铎先生所作的文章如何媲美呢?毕竟,文本传达的不仅仅是动物常识。上述的遗憾并不仅仅是一个特例。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

5、教者不能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以及文本自身的特点,就可能将语文课演变为常识课。因为在这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儿童天性的驱使,学生们更容易关注文本讲述的知识,好奇心使得他们极易产生各种疑问,这种时刻,往往也是生成新的教学流程的良好契机,富于教学智慧的老师们当然应该释疑,但要有“度”,扮演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如若不然,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各种各样的知识,而对承载这些知识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却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人文精神的感受,那样的语文课,就将不再姓“语”了。矫正策略:凸显个性,科学整合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这句话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及任何一种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同样,一篇课文,用作常识教材或用作思品教材与用作语文教材,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过程。语文,不仅关注文本的表述内容,更关注文本如何表述。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语文的开放不是对教材文本的替代、抹杀,语文资源的整合也不是拿来主义,照单全收。7从语文的角度解读《鸬鹚》一文,它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至于教学案例中教者与学生关注的动物知识,在文本中不过是一个符号,是作者为了建构这诗意的文字殿堂而选择的一个意象

7、,当然,这个意象在文本中也是不可缺失的。案例中学生提到已经对鸬鹚的知识有所了解,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动态生成点,只可惜教者太心急,错把学生的课外知识等同于教材文本,从而削弱了教材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忽略了其个性。假若教者如此生成,应该不会误入陷阱。师:噢?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都知道,非常好,现在你别急着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老师给你一个读书建议:仔细读懂郑振铎先生的《鸬鹚》一文,看看这篇文章与你之前读的文章有什么相同点,还有什么不同点,好吗?试想,学生听了老师温馨的建议,怎能不带着这样的问题,潜心会文。而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富有语文味,学生对语

8、言文字带给读者的美感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陷阱二:貌似创新的生成结果,其实已经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课例呈现:《落花生》(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