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doc

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doc

ID:14832588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0

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doc_第1页
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doc_第2页
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和教育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透过当今社会上主要是学校内部存在的“反教育行为”,探析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指出:社会原因是“反教育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教育原因是“反教育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以期为纠正“反教育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论文关键词:反教育行为:社会原因:教育原因  2011年,在中国教育界,一个新名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反教育行为”。这类行为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里面,形式多样,触目惊心。尽管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此类行为的发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反教育行为”因其具有深层次的

2、社会和教育原因而屡禁不止。  一、“反教育行为”  对于“反教育行为”的界定,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认识。在本文中,将“反教育行为”定义为:主要发生在教育教学领域,由教师或者教育管理部门主导的、针对学生群体或者个体进行的违反教育精神的一些教育行为。  以下是网络上流传很广、负面影响很大的一些教育事件,具有“反教育行为”的特征:  2011年,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绿领巾事件”。据在校部分学生家长反映,该校教师将学生领巾的颜色分成两种:一种红领巾,一种绿领巾。优生带红领巾,差生带绿领巾。  2011年,云南昆明某中学“让差

3、生给优秀生买奖品”。家长举报反映,该校将班级分成数个学习小组,彼此竞争,按月评成绩,组里倒数后三名的学生要给前三名的学生送礼。  2011年,江苏无锡部分学校教师要求“差生智商测试”。据媒体报道,该市部分学校教师要求差生去医院测试智商。原因很简单,如果学生的智商差,那么学习成绩差就不是老师教的不好,而是学生自身的问题。  2011年,齐鲁名师网上李本禄的文章《顾明远教授谈教育之一: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谈到顾明远先生曾痛批“让差生伺候优生吃饭”。某校夏令营打着让学生“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的幌子,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把学生分成“

4、上士”、“中士”、“下士”,即优生和差生。让差生伺候优生吃饭,而差生则要等收拾完优生的碗筷后才能去吃比较差的饭菜。  二、“反教育行为”的社会原因分析  “反教育行为”虽然大都发生在学校内部,但是它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却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原因是“反教育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1.招生考试制度  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历来是选拔式、精英式的。虽然近年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改革和进步,但高考制度依然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学生优劣,是否有资格进入大学。这直接导致了地方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以招生

5、考试制度为指导的教育管理体制。3  由于高考(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下降到中考甚至小升初)升学比例的限制,或者名校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或者是选择一条以后能进入名牌大学的道路,教师们不得不在自己的评价标准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处于这些等级分类低端的学生就是“反教育行为”的潜在受害者。这已经不是某个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和心理常态。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面对职业和社会压力而来的应对机制。否则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和学生的升学率不高就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前途,就得不到社会、领导、家长甚至是学

6、生群体的尊重和支持。甚至社会上很大一部分对“反教育行为”提出抗议的学生家长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要提高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以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打好基础。  2.教育资源的分配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很多教师、家长甚至学生不得不为赢得足够的教育资源而奋斗、争夺。  首先,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不均。在我国大多数名校的招生名额极大地倾向学校所属地区,如部属高校以及其他“211”、“985”学校。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曾明确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一律不得提高,超过30%的应逐步回

7、调至30%以内。而直到201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属地安排的招生计划才达到平均25%的比例。这样的招生政策规定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名校云集的省市学生来说,就读名校的机会就远远大于名校资源紧张的省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尤其是名校升学率不高的地区的教师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关注和争夺,主要的手段就是主抓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即优生,对于差生则无暇关注。当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反教育行为”便会接踵而至。  其次,教师与学生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教师精力严重不足。2002年教育部曾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的班额数值:小学是40~45人

8、,中学为45~50人。其中,班额还按照学生人数进行了等级划分:“25人及以下”为小班额,“26~35人”为偏小班额,“36~45人”为正常班额,“46~55人”为偏大班额,“56~65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但实际的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