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摘要: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成因是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型、进入市场型、技术开发型。在并购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政治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等。针对每一种风险,文章都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之道。关键词:并购;海外并购;并购风险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持续稳定的高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极大地获得提高。以出口导向为指导原则的外贸活动更是迅猛地增长,大量地出口商品开始充斥海外,外汇盈余不断攀升,超过了9000亿美元,中国开始被国际社会广泛地称之为
2、“世界工厂”。随着这种对国际分工的深度参与,以及经济、技术、资本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批国内的优秀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公司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战略竞争态势——海外并购。11/112002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额仅为2亿美元,2017年达到亿美元,而到了2017年,仅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一次交易金额就达到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其中:股本投资亿美元,占%,比上年同期增长%;利润再投资亿美元,占%,与上年持平。2017年第1季度,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亿美元,比去年
3、同期增长280%。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在海外并购中,中央和地方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信息和通讯业,采矿业和制造业成为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占对外投资总额的90%以上,在过去4年中,全球发生了一百多起中国企业对外并购活动,中国企业并购数额以70%的速度在在增长。11/11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涉足两大方向:一是自然资源类;二是技术产权类。这主要是因为国内企业这两方面的先天限制,迫于时间、行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必须要有所突破,而企业并购是克服这种缺陷,
4、快速形成全球竞争能力的便捷之路。所发生的并购对象一般针对的是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国企业近期发生的大额并购尤其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所在国的诸多政治、经济势力的相互博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经营战略刚开始从国内转向国际,缺乏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还达不到国际先进标准,使其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短缺,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诸多不利因素,结果经常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即使并购成功,也将会面临企业战略调整、业务重组、产品规划、文化重塑、劳资关系、负债、竞争能力整合等一系列的重大经营问题。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因1.自
5、然资源型。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原因,某些资源贮量较少,再加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目前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使得许多重点资源,例如原油、有色金属、天然气、铁矿石及某些农产品等,都需大量进口。尤其在能源方面,2017年我国进口原油超过亿吨,这不仅使国内油品价格不断攀升,能源的受制于人更使国家的能源战略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于是肩负这种重任的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开始频繁在全球收购油气资源,包括收购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外国石油公司,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一案。2017年6月2
6、3日,中海油向优尼科发出要约,出资约185亿美元,以全现金方式收购。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行动。7月1日,美国众议院以333票比92票禁止收购,理由是收购优尼科会危害美国国家安全,最后以中海油放弃收购计划而告终。11/112.进入市场型。中国商品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物美价廉,而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在加入WTO后的时期,这一趋势更加强劲,以至于到处称中国为“世界工厂”。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商品,外国政府在本国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及对“国家安全”的敏感反应下,频繁对中国产品开始设限,动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等诸
7、多手段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在某些产品领域更是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完全关闭了这些产品进入当地市场的大门。面对这种不利的形势,有些中国企业采用的破解方式就是在进口国国内设厂,这样就完全绕开了对方的贸易设限,打通了出口通道。在国外设厂可以新建,但最快捷、最方便取得资源尤其是市场资源的方法是兼并当地的企业。这方面的案例有TCL与法国著名品牌汤姆逊组建合资企业及海尔公司竞购美泰公司的例子。2017年7月,TCL和汤姆逊公司组建合资公司TTE,TCL国际控股占67%的股份,汤姆逊占33%。新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TCL借助汤姆逊
8、的商标避开了反倾销的障碍,可以在欧美市场大展拳脚,攻城略地。2017年6月下旬,海尔公司以每股16美元的价格收购美泰公司,美泰公司是美国一家老字号的生产家用电器的知名公司,产品口碑不错,海尔报价高于其他竞购者,似乎成功在即,但7月17日,惠尔浦公司突然表示愿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