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 铵盐》说课稿

《氨 铵盐》说课稿

ID:14818118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30

《氨 铵盐》说课稿_第1页
《氨 铵盐》说课稿_第2页
《氨 铵盐》说课稿_第3页
《氨 铵盐》说课稿_第4页
《氨 铵盐》说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氨 铵盐》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化学说课稿:《氨铵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

2、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

3、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

4、、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

5、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

6、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

7、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

8、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