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13633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通感――人类奇丽的心灵之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通感――人类奇丽的心灵之花 摘要:“通感”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用的比较频繁的修辞。用以对变化多端的事物无法用具体形象来描绘透彻时以“移觉”的方式让人获得清晰的印象。抒情性散文一旦得到“通感”的青睐,会将难以言状的事物描绘得使人心领神会;“通感”一旦踏入叙事性文章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使文章句式多姿多彩,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寄托作者的情怀;诗中使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更加使句子绚丽多姿,作者对事物的情态变化,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句子。“通感”的确是韵味无穷的修辞格。 关键词:通感修辞散文诗歌韵味
2、 在现代汉语修辞学里有“移觉”这一名称,又名“通感”。“通感”即人们于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能自然得体的转移,把人们某个感觉移植到另一感官上,通过对一种感觉的描述去唤起另一种感觉的方式,用以启发和帮助读者产生恰当而深远的联想和合理而丰富的想象。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上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觉,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觉,这些就是‘通感’。“通感”在用词上灵活性强,其句意需
3、反复咀嚼,方能领悟其韵味。总之,“通感”是用来渲染诗、词、文类之意境的一种积极修辞格。在使用上无定格,只要能通过感觉的交通,明晓事物的情状即可。 抒情性散文一旦得到“通感”的青睐,会将难以言状的事物描绘得使人心领神会。 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所著《荷塘月色》一文,里面有两处用到通感修辞手法。一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把阵阵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比作“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作者抓住了荷花的清香与歌声的断续之特点,把它们写活了,动态的形象――风的流动“送来缕缕清香
4、”。依此触发感觉――“渺茫的歌声”。这种超乎寻常的比喻,乍一看好像不合理,若仔细玩味,便觉恰到好处。微风送来的若有若无的清香与远处高楼上的时断时续的歌声极为相似。这样嗅觉听觉相移自然得体。二是“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到灌木丛中的“黑影”,“杨柳枝的稀疏的倩影”,由于月光的不均匀,光与影就有了分明的层次,又使作者的视觉通感听觉“好像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那声音之悠扬、轻柔,那韵味之和谐、悦耳,那节奏之匀称、舒缓,更是别有一番情致。 “通感”一旦踏入叙事性文章领域,更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使文
5、章句式多姿多彩,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寄托作者的情怀。 就莫言小说的《红高梁》中的两句话而言,既能表现出作者的爱情情感,又能使读者与之达到共识。“刘大号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拖着,举起大喇叭仰天吹起,喇叭里飘出暗红色的声音”。“随着爷爷的枪声,道路东西两边堤后,响起了几十响破烂不堪的枪声,又有七八个日本兵倒下了”,第一句“声音”是绝不可涂上颜色的,这就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加以辩识。将听觉“声音”通感视觉“暗红色”。可以想象到刘大号在战场上的情形;一“跪”一“拖”恰好让人想象到那号声的宏亮与刘大号吹号的态势成正比。可以看出刘大号是用尽了全
6、身精力,将一切希望寄托在这宏亮的号声上。第二句里将视觉“破烂不堪”通感听觉“枪声”。表面上看意思难以明确,但只要结合语境就会产生联想。余司令只有“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四十余人”,可谓“破烂不堪”。他们的枪有土炮、鸟枪、汉阳造和一门能打小称砣的大抬杆子,七长八短的武器破烂不堪,这些枪打起来七零八落,枪声如同其队伍、武器一样破烂不堪。这样巧配词语,妙造句子,显然要靠听觉通感视觉的描写,才能相互沟通,使读者心领神会。 诗中使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更加使句子绚丽多姿,作者对事物的情态变化,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句子。 印度著名诗
7、人泰戈尔的《游思集》第三辑中的第一篇里:“你像光明的叛逆,冲过黑夜的监视,冲过湖水黝黑的喑哑,穿过地下的牢狱,向被束缚的种子宣布自由吧”一节,其中“冲过湖水黝黑的喑哑”(属于译句,另一种译文,将此句译为:划破湖水黝黑的沉闷)。“湖水黝黑”即“黝黑的湖水”,“黝黑”是颜色,属视觉。“喑哑”即“哑了不能出声”,湖水浪涌而出声,现“喑哑”,是听觉所及范畴,固然属于听觉。这句将视觉通感听觉。这一变通,既使整节诗的句式整齐,形成排比句,又使这一句诗的意义更加深远,塑造出所向披靡的战斗者的“春天”的形象。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乐声时而凄艳婉丽如“芙蓉
8、泣露”,时而欢快动人如“香兰”烂然含笑。这都是基于通感联想的形象比赋。青年小说家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这样写唢呐声:“声音象鸡鸣,象鸭喧,象狗在跳跃,象牛在嘻耍,象丰收的锣鼓。一串串杂乱的音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