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08146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0
《由学术到私德的一桩公案-郭沫若可曾抄袭钱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由学术到私德的一桩公案:郭沫若可曾抄袭钱穆?钱穆暴得大名,靠的就是这本书晚清以降,中国传统学术格局丕变。胡适以西方近代史学方法写就半部《中国哲学史大纲》,重述先秦两汉思想学术统绪、考辩诸子著述史事。自此以后,原本只是经师治经附庸的诸子学脱胎换骨,先秦史亦蔚为显学。而在远离学术中心北京的苏州省立中学,有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他在多年后回忆道:“时北平上海各大报章杂志,皆竞谈先秦诸子。余持论与人异,但独不投稿报章杂志,恐引起争论,忙于答辩,则稿将无法完成。故此稿常留手边,时时默自改定。”(《师友杂忆》)成稿后,竟达三十余万字,累一百六十余篇,登时轰动学林。在北大历史系任教的钱穆(1931
2、年)这位中学教师,便是钱穆,这部煌煌大著,便是日后为陈寅恪向杨树达感叹为“自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矣”的《先秦诸子系年》(下文简称《系年》)。顾颉刚匆匆翻阅之后,当即力劝“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在其前后两次游说之下,生性极重人情的钱穆终是推脱掉了校长汪懋祖的挽留,北赴燕京大学执教。自北大聘其开授上古史后,自诩“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便每每告知意欲请教他周秦诸子问题的学生无需再问自己了。清儒多以治经学之法治子学,往往只能研究一子一书,比如被誉为乾嘉殿军的孙诒让,穷毕生之力写就体例与《十三经经疏》无二的《墨子间诂》即是典型。但钱穆融会贯通,博览百家并一一为之考订生
3、平、著述,几乎考辩了周秦时期所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和政治问题,并以其对《竹书纪年》的精湛研究,证订了前人奉为圭臬的《史记·六国年表》,力纠前人治诸子之失。时至今日,是书仍是学者治先秦史、战国史以及诸子学的必读著作之一。但这部远非一般读者可以轻易读懂、影响力本应限于学术界的著作,却因为一桩抄袭风波,成为舆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白寿彝和余英时为钱穆吵起来1954年,当今汉学执牛耳者余英时还在新亚书院进修,并时常有机会向钱穆请益。在师生惯常的闲聊中,钱穆偶然间提及,曾有人认为郭沫若的名著《十批判书》(下文简称《批判》)论述法家部分暗用了《系年
4、》的材料与论断,并询问余氏的看法。余氏仔细比对两书后,竟认为郭氏此著法家部分与其他部分抄袭的严重程度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以万字长文《郭沫若抄袭钱穆考——〈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下文简称《互校记》)枚举了两书多达数十处的相似论述,并得出了颇令人震惊的结论:“郭氏曾细读《系年》并且广泛援引其中的论证与资料;《批判》中至少有五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秦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的严重,但抄袭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性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
5、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当年,香港《人生》半月刊第8卷6、7、8期连载三期,才登完这篇长文的全部内容。1961年第2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则刊出了大陆另一位史学巨擘白寿彝的文章《钱穆和考据学》,对钱穆作出了刻薄攻击:“以钱穆对于考据学传统的无知和对考据学知识的浅陋,是不可能在考据工作上作出什么成绩来的;《系年》只有暴露他在考据工作上的荒唐胡来而已。”而且白氏竟针锋相对地反证《系年》才是剽窃而成的,指出钱穆“对于以《竹书纪年》校《史记》,从而找出《史记》在纪年上的错误,是大为自吹自擂的。他在自序里提出了《纪年》胜《史记》的五个明证,都是剽窃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的”。关于齐
6、国和稷下学的考辩暗袭古书,毫无价值,是“郭沫若同志把内情钩出来了”,关于老子的论断,更是“经不起郭沫若同志的轻轻一击”。余英时(左)与白寿彝余英时自然对之嗤之以鼻。1991年他重订《互校记》一文,并写下跋语,文末辛辣地讽刺白寿彝道:“我想我毋需为《系年》说任何辩护的话。1949年以前的中国学术界对《系年》的评价大致可以陈寅恪和杨树达的私下议论为代表。至于今天大陆非官方学术界对《系年》的看法,我只想指出一项事实,即它的增订本已在大陆上重印流传多年了。”(《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收入了此文的《钱穆与中国文化》一书后,郭沫若抄袭
7、过钱穆一事开始在大陆广为流传。方舟子打假,这回却闹了笑话一石激起千层浪,郭沫若是否真的抄袭了《系年》迅速成为焦点话题。方舟子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科普常识、学术打假工作的斗士,竟也参与其中,《书屋》杂志1999年第5期刊出了其为郭氏辩护的文章《郭沫若抄袭钱穆了吗?》。方氏指出,郭沫若对先秦诸子的研究成果有重评论的《批判》和重考据的《青铜时代》两书,所以若要指控有抄袭行为,拿同属考据的《青铜时代》和《系年》互校才更近情理。更重要的是,这桩看似是学术纠纷的公案,实际上并没有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