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9884
大小:7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1-11
《16、惠空——十二缘起禅观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緣起禪觀體系惠空臺灣慈光禪學院院長佛教眾多經論,都是佛陀契應不同眾生根性所說。根據各經論理論,又推演出眾多修行法門。行者在修學過程中,多有面臨法門抉擇的困擾,故長時關心:怎樣厘清眾生根器差異,將各宗派、法門做一定位?此問題關鍵,是要找出一共通的基準點為衡量尺寸。故在此提出以佛陀根本教法“十二緣起”,做為定位所有法門修行理論的基準,並從兩角度論證此觀點:一、從教理上解
2、析十二緣起理論特質,說明其為何可做為禪觀法門的衡量標準?二、具體將現有各宗派的禪觀修行法門,定位在十二緣起架構中,說明各禪觀與十二緣起之相應關係,如台、賢、禪、淨、密、唯識、中觀、如來藏思想,乃至頓漸之說及聲聞乘禪觀。一、十二緣起禪觀理論佛法禪觀是從迷入覺之路,而十二緣起正是示現覺迷之返源過程。經論中“三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與“一念十二緣起”對覺迷流轉義的不同教說,分別相應於大乘禪觀與聲聞乘禪觀之理論。又于此十二緣起支中,無明支做為有情生命流轉的根源,經論對無明有淺深、粗細的不同指陳,各宗派禪觀對無明亦有淺深、粗細的不同契入,即構成各宗派差異。以下分三點說明:一、覺迷
3、流轉義之禪觀意義;二、三世十二緣起與一念十二緣起差別;三、無明在十二緣起中之定位。一)、覺迷流轉義之禪觀意義佛者覺也。禪觀共通要義,在於如何發起覺明、去迷返覺,此即本文提出“覺迷流轉”概念之理由。十二緣起始從無明,終至老死,每一支各代表著有情生命不同層次的覺迷順逆流轉狀態。除十二緣起外,《起信論》中“三細六粗”思想、《禪源諸詮集都序》的“迷悟十重”-203-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圓覺、楞嚴
4、、唯識之識變、圓鏡之旨,乃至禪宗門下《十牛圖頌》等,都是大乘說明覺性流轉的代表思想,各有詮表善巧不同。如《禪源諸詮集都序》以“迷悟十重”逆次相翻,說明迷悟間之無明與覺性的深淺差異與相應對除關係:粗障淺智可除,細障深智方除。此覺迷翻轉的要義有二:第一,迷與覺實乃一體,故能覺迷相翻。第二,迷與覺之不同淺深逆次對應,即無明分破,菩提分證之階段性修行過程,各標幟著修行解脫的不同里程碑。所謂:前是迷真逐妄,從微細順次生起,輾轉至麁;後乃悟妄歸真,從麁重逆次斷除,輾轉至細。以能翻之智,自淺之深,麁障易遣,淺智即能翻故;細惑難除,深智方能斷故。《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48卷頁409
5、中確立了覺性的流轉、迷悟的翻轉,是修道中最根本標準後,以下進而說明十二緣起中返迷回真的覺性流轉義,將十二緣起與禪觀體系結合。二、三世十二緣起與一念十二緣起差別十二緣起為佛法根本教說,且通大小乘。相較於“三細六粗”、“迷悟十重”等,其在聖言量及理論周延性上更具說服力。經論中對十二緣起的闡釋,分為“三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與“一念十二緣起”兩大體系,正是做為大乘禪觀與聲聞乘禪觀的兩個標準。三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代表著事相或業感緣起,將十二緣起切割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念十二緣起標幟著法理或大乘諸緣起,如賴耶、性空、如來藏、法界等緣起理論,將十二緣起含攝在一剎那中,每個
6、念頭當下都具足十二緣起支。這是對於佛法詮釋非常重要的不同角度,也可以說,三世十二緣起是做為聲聞乘禪觀觀察的對象,而一念十二緣起屬於大乘禪觀觀察的對象。說明如下:(一)三世十二緣起—煩惱流轉—聲聞乘禪觀-203-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十二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三世兩重因果過去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惑業苦惑業苦三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從惑業苦之事相業感緣
7、起角度,說明有情生命之三世輪轉。此理論結構相應于聲聞乘禪觀“法有我無”思想,在《俱舍論》、《解脫道論》中,承認有根塵識、有五蘊,只是五蘊根塵中沒有“我”。在三世緣起流轉中,不破根塵識實體:因為法有,所以六根有、名色有、投胎識心有、乃至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之三世惑業苦輪回相狀宛然存在。聲聞禪觀不壞三世緣起之法,只壞緣起中生命流轉受生主體的意地我執,這是關鍵核心處。又在此三世架構下,看不到前面構成根塵識界之微細根本無明、行、識流轉部分,只能取現前生命粗顯的煩惱流轉過程。試說明之:無明是前世的無明,行是前世的業,識是今生最初投胎心識,也可說是在母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