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生理功效及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枸杞生理功效及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ID:14779442

大小:239.50 KB

页数:155页

时间:2018-07-30

枸杞生理功效及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枸杞生理功效及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枸杞生理功效及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1、相关定义1.1、微波的概念和性质物质吸收微波能而发热的现象,称为微波热效应。微波最早应用于通讯和军事,是频率在300MHZ~300GHZ,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光波)和无线电波之间,即波长在1mm~1m之间的特殊电磁波。因其比无线电波更为微小,故称之为”微波”。最常用的频率为2450MHz[6]。1.2、代谢组学的定义和特点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在不同状态下(如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代谢产物图谱及其动态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代谢网络的一项新的技术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陈代谢后生物体体液(包括血浆、尿液、组织液等)中相对分子质

2、量1000以下的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16,17]。根据代谢组学研究对象的2不同,可以将其研究目的分为4个层次:(1)目标物分析;(2)代谢物谱分析;(3)代谢指纹分析;(4)代谢组学分析[18]。代谢组学方法主要利用核磁共振谱(NMR)、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各种高通量、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电子波谱学技术进行样品分析,近年来UPLC-Q-TOF/MS以其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样品无需衍生化等优点,受到了较大关注。这些技术可以得到大量、多维的信息,得到的数据经过归一化、滤噪等预处理后,数据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尽量消除和减少实验和分析过程中带

3、来的误差,使数据结构标准化。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leComponentsAnalsis,PCA)、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PLS-DA)、正交化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nal-PartialLeastSquares,O-PLS)等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技术进行处理,获取有效信息[19]。完整的代谢组学分析流程包括样品的采集、预处理、仪器分析与鉴定、数据分析及生物标记物识别,最终认识机体生化反应机理和生命现象[20]。1.3、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作用(Allel

4、opathy),又称他(它)感、异株克生作用等,是由德国科学家Molish于1937年首次提出的,用以表达不同种属间的植物在化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相互有益的作用,也包括抑制和有害的作用,即有相生、相克两方面的含义[6,11-13]。Rice在他的专著Allelopathy中对它的定义是:”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伤害[“14],他对化感作用的清晰定义极大地推动了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一种植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或浓度不同,可能产生抑制效应,也可能产生促进效应,同时植物释放化学物质不仅对其他

5、植物有害,有时对自身也有毒害作用,自毒作用也认为是化感作用的一方面[11]。因此,1984年Rice在《Allelopathy》再版中,将有益作用和自毒作用补充到化感作用定义中,认为化感作用含有相互促进和相互抑制两方面的作用[15,16]。植物化感作用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a)相互作用的主客体都是植物,不包括植物和动物及其他有机体相互作用;(b)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是植物次生物质,且必须通过合适的途径进入环境中,不包括在植物体内变化运转的次生物质;(c)化感物质主要用于影响自身或邻近植物的生长发育,若用于植物间化学通讯(如报警)或环境污染(如一些树木释放挥发物和氧化氮形成烟

6、雾等)也不属于化感作用基本定义范围[11]。另外,应该指出”Allelopathy”的中文译称。目前在国内主要有”克生作用、”他(它)感作用”、”互感作用”和”化感作用”等,”异株克生作用”仅强调了有害的一面,”他感作用”不能表明种内的自毒作用,”互感作用”则不能表达植物间的主客体关系,因此,”化感作用”较确切,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92年就公布了”Allelopathy”的中文译称是”化感作用”[11,17](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2年)。1.4、定义与分型食管胃结合部位于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junction,EGJ),为食管

7、与胃的移行带,由远端食管、贲门、近端胃底组成。目前,公认的食管胃结合部的定义范围是:食管下端纵行栅栏状样血管末梢或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6]。食管胃结合部处于特殊的部位:胸腹交界处,其上接具有丰富血管网及淋巴管网但缺乏外膜的食管,下相连具有良好顺应性的近端胃,且其淋巴引流具有向胸内和腹内双向引流的特点。因此,AEG的临床特征既有别于食管癌又不同于胃癌,所以对于食管胃结合部恶性肿瘤的分类、病因、诊疗原则等诸多方面国内外3存在着较大争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多的文献报道证实AEG在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学、治疗方法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