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5628
大小:528.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7-11-11
《006球面透镜的矫正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一个双凸薄透镜,折射率1.5,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10cm和20cm,求透镜的屈光力。2、一个平凸型薄透镜,折射率1.5,前表面曲率半径为25cm,求透镜的屈光力。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南阳医专医学技术系球面透镜的矫正原理一、球镜的屈光力二、球镜对屈光的矫正三、球镜的识别与中和一、球镜的屈光力
2、二、球镜对屈光的矫正三、球镜的识别与中和1.屈光力:透镜对光线聚散度的改变程度解释:物距l越小,越发散,故表示发散程度;故屈光力等于透镜使光线聚散度的改变程度。像距l´越小,越汇聚,故表示汇聚程度;聚散度:2、屈光力、像方焦距、物方焦距的关系第一焦距(物方焦距):透镜到第一焦点的距离,即像距=∞时的物距,第二焦距(像方焦距):透镜到第二焦点的距离,即物距=∞时的像距,例题2-3:屈光力为+4.00D的凸透镜,焦距为多少?例题2-4:屈光力为-3.00D的凹透镜,焦距为多少?3、通常把第二焦点简称焦点;把第二焦距简称焦距凸透镜
3、叫正镜:焦距为正;屈光力为正凹透镜叫负镜:焦距为负;屈光力为负一、球镜的屈光力二、球镜对屈光的矫正三、球镜的识别与中和矫正原则:把无穷远处的物体成像于眼睛的远点处。1、对屈光不正的矫正(1)近视:相对于其眼轴长度,眼睛的屈光力过强远点小于∞眼镜把无穷远处的物体成像到远点处。眼睛把远点处的物体成像到视网膜。解:眼镜要把无穷远处的物体成像于眼睛的远点-0.33m处,镜片屈光力应该是F=-3D例:某人的眼睛在不戴镜时,能看清的最近距离是0.33m,他需要屈光力多大的眼镜?远视:相对于眼轴长度来说屈光力过弱原来就有一定程度汇聚的光才
4、能成像于视网膜即眼后某处的虚物能成像于视网膜。远点在视网膜之后眼睛把远点处的物成像于视网膜。凸透镜把无穷远处的物成像于远点。解:眼镜要把无穷远处的物体成像于眼睛的远点+0.33m处,镜片屈光力应该是F=+3.00D例:某人的眼睛远点在眼后0.33m,他需要屈光力多大的眼镜?2.球镜度数的表达常规: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单位D间距1/4D或1/8D为间距球镜:Sphere:DS,e.g.-1.25DS零:0.00DSor平光planolens,PL柱镜:DC轴位:根据TABO标示法,用X表示,°省略e.g.-1.50DC×180-3
5、.00DC×15配镜处方配镜处方XXX,女,50岁远用OD-3.00DS/-1.50DC×170VA1.0OS-4.00DS/-1.00DC×10VA0.8近用OD-1.50DS/-1.50DC×170VA1.0OS-2.50DS/-1.00DC×10VA1.0PDDis64mmNear60mm3.透镜联合球镜联合定义符号密合:F=F1+F2+2.50DS=+3.50DS-3.00DS=-4.50DS-4.00DS=-2.50DS-1.50DS+1.50DS有距离:F=F1+F2-dF1F2+1.00DS一、球镜的屈光力二、
6、球镜对屈光的矫正三、球镜的识别与中和1.定性厚薄法:凸透镜中央厚周边薄凹透镜中央薄周边厚影像法:凸透镜放大凹透镜缩小像移法:凸透镜逆动凹透镜顺动球镜识别2.定量中和法:用已知度数的透镜与未知度数透镜联合,结合像移法粗测度数镜片测度仪:直接测量镜片的度数定性方法1-薄厚法凸透镜Convexlens:中心-厚边缘-薄凹透镜Concavelens中心-薄边缘-厚定性方法2-影像法将透镜靠近观察目标,凸透镜放大凹透镜缩小手持镜片(凸面在外)置于眼前,缓慢地做上下或左右平移透镜,透过镜片所见到的像也会发生移动定性方法3-像移法凸透镜逆
7、动凹透镜顺动上下左右移动:前后移动:手持镜片(凸面在外)置于眼前,缓慢地前后平移透镜,透过镜片所见到的像也会发生前后移动。透镜联合+像移法试镜箱定量方法1-中和法用镜片箱中镜片作为试镜片;顺动,是凹透镜,用凸透镜中和,密合,若顺动,试镜片度数不够;逆动,试镜片度数过高。例如,用+3.00DS的试镜片使之中和,则未知镜片度数为-3.00DS。一个未知透镜,与+2.00D的试镜片叠加在一起,观察某目标,顺动,则该未知透镜是正镜还是负镜?屈光力大于—2.00(小于)一个未知透镜,与+2.00D的试镜片叠加在一起,观察某目标,逆动,
8、则该未知透镜是正镜还是负镜?负镜,屈光力大于(小于)直接测量手动或自动定量方法2-镜片测度仪作业题同学们辛苦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