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40436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0
《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研究涉及回流的相关理论、农民工回流的类型、层次、回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及制约因素等方面。本文对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民工;回流;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范围涉及回流的相关理论、农民工回流的类型、层次、回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及制约因素等方面。而有待深化的问题包括:回流农民工的权利保障问题、农民工与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关系的研究及回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等。本
2、文对近期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推动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相关理论研究 (一)人口转移推拉理论。19世纪末,E·G·雷文斯坦对人口转移进行了研究,他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提出的。他认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个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个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资
3、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产生“拉”力的主要因素是: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多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必须说明的是,在流出地存在“推”的人口流动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正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人口转入地也存在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 (
4、二)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迈克尔·保罗·4托达罗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针对第三世界国家中城市失业和就业不足,但农村人口仍然大规模地向城市地区流动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型。它的基本含义:(1)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经济参考(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有心理因素)所促成的。(2)促进人口的转移,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距。预期收入差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二是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3)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与
5、城市的失业率成反向关系。(4)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人口迁移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托达罗认为,促使农民向城市流动是预期收入而不是现实收入的差异,而预期收入是按农村和城市工作之间的实际收入差别和一个新移民得到城市工作的可能性来衡量的。如果城市收入为农民收入的一倍,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农村劳动力会不断流入城市。按照托达罗模型,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在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很大的前提下基本呈现正向流动状态。但在预期收益差距缩小的情况下,这种流向则可能出现逆转。“民工荒
6、”现象恰恰从反面验证了托达罗模型的合理性。因此,在从事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不断提高,而外出打工的收益常年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农民工必然选择回乡务农。 (三)人口转移的制度论、成因论。我国一些学者在应用人口迁移理论研究人口流动时,注意从特定历史背景、产生流动宏观机制、决策理念上加以分析。王翌等认为,政府政策效应促使农民工主动回流。国家扶持农业的新政策不断出台,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农民工回流成为一种潮流。张维迎认为,一种要素的流动程度由以下两种因素来衡量:一是现有职业与新
7、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二是变换职业间的净交易费用。当农业经营的比较收益高于外出务工收益时,很多仅能提供简单劳动的低素质劳动力就会选择回乡务农。萧洪恩从农民工的观念取向上作出阐释。他认为,农民工回流的原因还包括照顾父母、结婚生育、抚育小孩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的结果,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决策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李家祥认为,首先,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与之配套,进城农民不能依法转让、出租、入股或抵押其土地承包权,造成农民工既要经营承包地又在城市务工,这样必然形成城乡之间的
8、短期回流。其次,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和他们的家属得不到在城市永久居住的法律认可,从而使农民工在就业机会、权益保障、社会福利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最终选择返回农村。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历史回顾。建国至今,农民工回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生过。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政府鼓励农村劳动者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大约有4000万以上的农村劳动者流入城市。但过多的农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