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如何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战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如何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战略作者:张翌李长吉王敏王香媚 【摘要】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使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也使许多海外优秀人才面临着重新选择工作的困境。在我国高校大力开展“人才强校”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在海外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就此基础上抓住“人才抄底”的机会,提出了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新战略。 【关键词】高校海外优秀人才人才引进 据2009年3月8日华盛顿邮报报道:2005年时,美国杜克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毕业的留学生,几乎毕业后都说在美国至少呆上几年。但在2009年,80名工程管理硕士毕业的
2、留学生,几乎都买了回国的单程机票。据美国考富曼基金会对1200名曾在美国工作与学习然后回国的中国人作的调查显示:他们年龄都在30岁左右,80%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很大一部分人说,离开美国回国,职业生涯大有进展,对未来非常乐观。 美国的经济危机对留美的学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悲观的消息,但是对于我们这是一个特大好消息。200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2009年6月15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
3、校实施“千人计划”视频会议,对高等学校加快实施“千人计划”进行动员部署。可见此次高校对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视。 一般来说,人才流动的频率和规模与经济周期反向涨落,越是经济低迷,企业裁员越多,人才流动速率和规模越大;人才价格随经济周期同步涨落,越是经济低迷,人才就越是便宜,引进成本越低;人才潜力的发挥与经济周期反向涨落,越是经济低迷,人才创新创业的意愿越强,为维系自身的职位,员工所付出的超额贡献越高[1]。我们可以趁此次经济危机,引进以往不太愿意回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而且引进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要紧抓这次人才“抄底”的机遇。
4、 1高校开展海外引才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近几年,各高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取决于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而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来源于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海外优秀人才大部分留学或工作在经济发达国家,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绝大部分都有博士学位,涉及高新技术领域,接触先进的科技条件和管理理念,具备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视野更开阔、眼界更高、更懂得科研运行的规范、更能跟世界潮流接轨。他们同时也注重海内外的网络和社会资本,往往能组建
5、一个很好的海归工作团队,人才效应十分明显。 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有助于改善我国高校的学缘结构,缓解“近亲繁殖”6现象。先进的科研水平和管理理念可以直接提高学术起点,有助于加快高校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水平。利用海外求学和工作的资源,加强国内高校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而且高层次海外人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还能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从整体上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我们应当利用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迈向
6、一个新台阶。 2高校海外引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盲目引进,缺乏规划 现在许多高校打着“人才强校”牌子盲目引进海外人才,学校在做人才规划的时没有明确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定位,没有结合自身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不从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出发,盲目追求海外人才的数量,缺乏统筹规划。往往是逮到一个进一个,有些引进的海归学科专业根本不符合学校的发展,还为其设立新的学科,新的实验室,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有些高校为了申报博士点、升大、评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对需要引进的海外人才没有一个全面的面试评价制度,只是唯职称论,唯影响因子论,
7、唯课题经费论,完全不注重海外人才的道德品质、实际能力和是否有助于学校未来发展考虑。普遍重视引进上手快、用得上的“显才”,忽视了对潜能较大、发展后劲较足“潜才”的选拔,直接影响了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结果常常是,发展急需人才没有引进来,不急需或根本不需要的人才却引进不少。 2.2急功近利,能力金钱化 有些高校急于要求海外引进人才短时间内出成绩,想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合同上严格规定一年之内发几篇高质量文章,五年之内发表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要达到多少,获得国家级课题几项等要求。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科研周期,忽视了海外
8、人才初到国内,不熟悉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对自身研究方向在国内过去的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都不了解,海归人才较难在短时间内融入新的学术圈,需要花很多精力构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建立新的学术关系和人际关系。由此要求海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