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17775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关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语文是一门艺术,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高职语文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但是很多学校都忽视了语文的教学,致使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确保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能够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高职语文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41 语文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语文
2、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又是隐形的:它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门课程。学习语文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高职学校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语文课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直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一些学校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持忽视态度,这种态度在高职学校尤为明显。这就使得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停滞状态,处于教学的边缘地带。根据多年的教学统计,高职语文的教学质量低下,许多高职毕业生的语言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岗位需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学校本身忽视语文教学 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普通大学的办学理念不同,其目的是
3、提高就业率,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因为这一原因,这些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教学上,与此同时,语文的教学课时被大量削减,甚至在某些学校语文课根本不会为学生开设。最终学校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就业率的指标,但这是以学生文学素养的降低为代价换来的。 二、学生厌倦语文学习 在一些学生的潜意识里,语文根本就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是在做无用功,因为从小到大一直说的就是“语文”。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语文是从小学开始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对学生的语文启蒙没有做到位,大多数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并无太大的兴趣。更为甚者,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倦语文学习的情绪,不少学生不
4、但上课不学习语文,有的还故意和语文教学老师作对。 三、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们学到的语文再也不是小学时的故事“语文”,更多的是关于语文理论方面的知识。在多数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满足高职生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大多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的中专学校,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迅速上岗工作的实用性人才。由于其发展速度快,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语文教材建设还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没有专用的语文教材,有的使用的是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这不符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情况,没有应用性教学材料和语言训练的内容,致
5、使学生对空洞的理论难以接受,产生厌学情绪。 四、语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不协调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前面已经提到,是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基础,高职语文更是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大多数的学生就读高职院校是因为其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语文教学可以弥补他们的这一缺陷,为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服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的教学与专业课脱节,与相关专业并无联系,不能和专业课很好地结合到一起,起不到相互协调的关系。 五、教学手段老套 如果语文教学内容单一,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体上来说
6、,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语文教学的手段都存在共同的问题:老套,这在高职院校中尤为突出。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也是千篇一律,这样会很快扼杀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创新思维。虽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还是很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这使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处于举步维艰的窘境。 高职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进。 首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但绝不是一个技术培训学校,否则最终会被时间的长河所吞噬,被真正的
7、培训学校取而代之。高职生需要掌握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工学,又有文学;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人文经验。语文的学习对高职生素质的提升、视野的拓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综合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的学习在高职院校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此,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思想认识,明白其肩负的使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