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17698
大小:4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0
《1999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999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1999年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呈质升量增的态势。全年论文为415篇[1],较1998年猛增42.6%[2]。低水平重复和文章“克隆”现象均有所收敛,而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发掘新材料的论文明显增多。现将其主要特点分述如下。一、跨学科研究蔚为时尚1998年,吴承明先生两次重申“史无定法”,获得普遍赞同。有的学者继而主张要积极汲取和运用国内外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但同时应该注意其运用的条件和范围。1999年,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生态学及计量方法在近代经济史研究上各显身手,进一步凸显了近代经济史作为边缘学科的特色。严立贤的《略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农业
2、条件》[3]一文运用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该文指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工业化,在其早期阶段,如果不是一种出口导向或者说以国外市场为引导力,而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内消费需求为引导力的话,它应当是以国内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为前提条件的,而中国近代的农业生产是衰退的。那么,衰退的近代农业是如何支撑着近代的工业化的呢?该文得出结论,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是建立在剥夺和破坏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近代工业化不能不进行,但又难以实现,不能不剥夺农村,但农村又过于脆弱,难以为近代工业化提供基础条件,这就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两难困境。中国近代工业化的
3、两难困境完全是由于农业的落后造成的,只有通过一场农业革命才能解决。严文应用了比较研究法和二元经济论。二元经济论是发展经济学的一项创见。近代中国亦属二元经济,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并存,研究其互动关系极为重要。严文的价值正在于此。但该文偏重于理论分析,其两个重要理论依据是农业生产的衰退使农业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基本的剩余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造成了城市工商业部门对农村的剥夺,而这两个问题正是当前近代经济史界争论激烈、歧见分明的问题。如此看来,重大理论问题的完全解决仍然有赖于实证研究的深入。刘佛丁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的工业化[4],认为古典经济学较多地强调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作用,将制度研究作为
4、系统外的非经济因素加以排斥,与历史实际运动不符,而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变化,只是经济增长本身,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制度变迁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该文指出,制度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经济结构的特殊性所造成的近代经济制度需求的不足,固然是中国近代经济制度不可能在其内部产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这种新制度供给的制约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我国传统意识形态核心的是“克己复礼”、“中庸之道”、“重义轻利”、“不患寡而患不均”、“存天理灭人欲”9等等教义,其思想方法是一切言行均以先贤之牙慧、往古之箴规为准。在这些教条和思想方法的束缚之下,人的个性和创新精
5、神被扼杀,更无法从中导出任何近代的以保护私人财产权利和知识产权为基调的经济制度。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内部造成近代经济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从外部而言,闭关政策不只是造成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对近代经济制度需求不足的外部原因,同时也是造成其制度供给不足的外部原因。该文还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史研究的对象被限定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因此“正式制度安排中国家的政策、法令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如价值观念等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不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这就造成这些方面研究的冷落。近年来有些社会经济史著作突破上述观念的束缚,发掘大量的档案资料,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变
6、动情况,认为从清代末期开始,以至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新经济法规,对中国近代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将这些法规统统归入“反动政策”的错误观念。这些学者所做的工作功不可没。但其不足之处是缺乏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摆脱传统史学简单罗列排比历史资料的方法,因此其认识和分析难免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刘文将制度经济学引入近代经济史研究,带有开创性的意义,而其对传统史学方法的批评也是切中要害的。1999年,政治学对近代经济史领域的“入侵”最为引人注目。马宝成引用亨廷顿“强政府”的观点,指出国家权力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国
7、家权力处于一种弱化状态,晚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衰微,北洋政府时期的分利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的软政权以及近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分散状态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坎坷与曲折。[5]胡永佳则从改革背景及时机选择、改革重点与方式选择、改革措施与策略选择、改革成本与利益选择四个方面探讨清末新政的历史经验,从中抽象出关于改革战略与政策的一般性原理和原则。[6]政治学对近代经济史领域的“入侵”为近代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