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高铁多普勒频移多普勒突跳用户间干扰硕士论文

lte高铁多普勒频移多普勒突跳用户间干扰硕士论文

ID:14667172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9

lte高铁多普勒频移多普勒突跳用户间干扰硕士论文_第1页
lte高铁多普勒频移多普勒突跳用户间干扰硕士论文_第2页
lte高铁多普勒频移多普勒突跳用户间干扰硕士论文_第3页
lte高铁多普勒频移多普勒突跳用户间干扰硕士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lte高铁多普勒频移多普勒突跳用户间干扰硕士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LTE-TDD高铁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摘要】LTE(LongTermEvolution)由于其具有高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和高移动性等特征,兼容目前的3G通信系统并对3G演进,它已经成为当前移动宽带通信系统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LTE系统物理层下行传输采用先进成熟的OFDMA技术,上行传输采用单载波SC-FDMA技术。但是二者对频率偏差非常敏感,尤其是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多普勒频移现象更明显,将对系统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对抗多普勒频移对LTE-TDD高铁系统的影响入手,研究LTE-TDD系统在

2、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关键技术。下行链路中,当终端在一个小区内的RRU(RadioRemoteUnit)之间切换时,其受到的多普勒频移将会发生突跳,该突跳将会造成通话质量的下降甚至掉话。本文分析了现有多普勒突跳消除方法的优缺点,然后针对我们的系统,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多普勒突跳解决方案,并给出具体的理论推导和仿真结果。由于多普勒频移,在上行链路多用户条件下,不仅存在子载波间干扰ICI(InterCarrierInterference),还存在用户间干扰MUI(MultiUserInterference)。

3、本文研究了各种用户间干扰消... 更多还原【Abstract】TheLTE(LongTermEvolution)isoneofhotresearchtopicsinmobilebroadbandcommunicationsystems,whichrequireshighdatarate,highqualityandhighmobility.Itiscompatiblewithcurrent3Gtelecommunicationsystemsandisproposedby3G.TheLTEsyst

4、emadoptstheadvancedtechnologiesofOFDMA(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andSC-FDMA(SingleCarrierFDMA)asitsdownlinkanduplinktransmissionschemesrespectively.Butbothofwhicharesensitivetofrequencyoffset,espec... 更多还原【关键词】LTE;高铁;多普勒频移;多普勒突跳;用户间干扰

5、;【Keywords】LTE;high-speedrailway;Dopplershift;Dopplerjump;MUI;摘要3-4Abstract4第一章绪论7-111.1引言7-81.2国内外研究情况8-91.3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9-11第二章LTE系统模型和无线信道11-232.1LTE系统物理层介绍11-152.2LTE-TDD上下行链路传输模型15-182.3无线信道介绍18-202.4高铁环境的特殊性202.5本章小结20-23第三章LTE-TDD高铁下行链路抗多普勒频移技

6、术研究23-393.1LTE-TDD高铁下行链路具有频偏的信号传输模型23-243.2LTE-TDD高铁下行链路多RRU切换前后信号多普勒频移的变化24-273.3现有的多普勒突跳消除技术27-293.3.1现有多普勒突跳消除技术原理27-283.3.2现有多普勒突跳消除技术的优缺点28-293.4本文的多普勒突跳消除方法29-373.4.1本文多普勒突跳消除方法的理论推导29-323.4.2本文多普勒突跳消除方法的仿真32-373.5本章小结37-39第四章LTE-TDD高铁上行链路多用户干扰

7、消除39-674.1LTE-TDD高铁上行链路具有频偏的信号模型39-404.2LTE-TDD高铁上行链路的频偏校正40-484.2.1单用户接收机40-434.2.2Post-DFT接收机43-484.3LTE-TDD高铁上行链路用户间干扰消除算法研究48-564.3.1基于单用户接收机的用户间干扰消除算法49-514.3.2基于Post-DFT接收机的干扰消除算法51-564.4仿真结果及分析56-664.4.1仿真参数设置56-574.4.2仿真结果57-664.5本章小结66-67第五章

8、总结与展望67-695.1本文工作总结67-685.2下一步的研究方向68-69致谢69-71参考文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