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

ID:14657663

大小:3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9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_第1页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_第2页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_第3页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_第4页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一一清代以前,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趣味确立了传统帖学在书坛的正统地位.由民间书手写就的代表民间意识的书法由于不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被冷落和尘封起来,直到乾嘉时期出于考古研究的需要才被人们重新重视,并由文字学,金石学领域转移到书法领域.在清代碑学复兴的形势下包世臣继承了阮元的尊碑思想,他的《艺舟双楫》继阮元二论之后进一步扬碑抑帖,对清代碑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所反映的书法理论虽没有完整的体系构建,但其中却有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尊碑.包世臣《艺舟双楫》尊碑的书学思

2、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对碑学技法的探索与追求包世臣一生,关注现实,注重实践,在论书法时也十分务实:"书道之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IlJ包世臣为北碑而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并试图整理出一套使碑派一系立足于书坛的碑派笔法来.他用务实的态度从用笔,执笔,结字,墨法,布局等一系列环节具体而微的研究和论述,对碑学进一步理论化起了重大作用.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对北碑用笔的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豪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

3、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l3l"屏去模仿,专求古人逆入平出之势"[41包氏说北朝人书"行墨涩".是指行笔中的摩擦前进."五指齐力故能涩"笔力运在纸上.形成了纸对笔的阻挡.故形成了涩进之势.这些话强调了书写过程中运笔古法的关键在于"逆势",只有做到"逆入平出"才能得到较强的笔势.体现用锋的力量感.同时逆锋顶着纸面书写能克服线条中怯的毛病,产生浑厚苍茫的金石之感.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提出了一套执笔方法:"五指疏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环转."[51特别要求名指之力要与大指相等,小指得劲,名指之力才i.注,即要求"五指齐力".他认为握笔不能太紧,太紧则力量停留在笔管

4、上,不能灌注到毫端,这样写出的字必然势筋露骨,枯而且弱."全身力到"是包氏关于书中之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全身力到"与"五指齐力"关系紧密,包世臣认为"五指齐力"是"万毫齐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手指上的力量有轻有重,则笔毫的力量必然不能相同.这样的话就不能把全身的力量灌注到笔毫的顶端.可见.包世臣对执笔的理解是力到毫端,他对执笔方法的阐述与其对北碑笔法的推崇是相统一的包世臣关于结字的理论,主要得力于邓石如和王良士.[61包世臣通融了二家论说:"完白计白当黑之论,即小仲左右有牝牡相得之意".这一言论的精髓就是通过观察作品的黑白对比,借字内外的空白以反观结体的疏密欹正,从而扩展到作品的行气和章法

5、.另外,他还强调了用笔和结字的两者结合,指出结体是以用笔为基础的.用笔无力则很难达到结字的自然奇纵.包世臣在《答熙载九问》中指出赵孟频的书法过于平正单一,字画缺乏生气,从章法布局方面对赵孟顺提出了批评.[7l并提出了章法布局理想境界"情谊真挚","痛痒相关".他综合邓石如和黄已生的说法.提出于平正中求变化,变化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和谐的至高境界——"气满"说:"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势可言.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气尚不满者.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气满如大力人精通拳势,无心防备,而四面有犯者,无囵不应之裕如也."⑧这是包世臣对邓,王二说的提升,也

6、是他对书法从形质到精神的一个颇具辩证思想的高度概括,这也正是包世臣碑学思想在结体和章法上的体现.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筋骨血肉是这样解释的:"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包氏所说的"锋",乃是与"副毫"相对应的,即副毫所包裹的毫中心部分.包世臣对锋,毫,墨的关系作了探析,转锋能达到墨不外溢:"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之."如果墨能到的地方,而笔锋却跟不上,便是孙过庭所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了.由此可知,要做到"摄墨",除了对笔力的要求.还需用好锋与毫,使笔墨相称.当笔

7、锋接触纸面,水即从笔肚向下注入纸面,而此时笔力足以控制住墨,不使溢出,从而达到"墨到处皆有笔".摄墨的效果如何检验呢?包世臣认为应该看墨色:"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碧色者,皆不可以言书;必黝然以黑,色平纸面,谛视之.纸墨相接出处,仿佛有毛,画内之墨,中边相等,而幽光若水纹,徐漾于波发之间,乃为得之."[111包氏的观点要求线条中间和两边的墨色相同,这正是包世臣在个人的碑学书法实践中对墨法的独到见解.二,对碑版书法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