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40735
大小:15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29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4.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
2、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5.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6.社会心理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7.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
3、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识记) 哲学思辨阶段 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8.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9.伦理原则:1.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 2.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3.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 4.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 5.被试有退出研究
4、的自由; 6.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10.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观察法1.自然观察 2.参与观察调查法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访谈法。分类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和提问的技巧追问技巧 2.问卷法问卷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明确并紧密围绕研究目的。 全面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全面考虑问卷内容的构
5、成,在提问语句及答案设计中要尽量穷尽相关内容。非歧义性原则设计问卷要使被调查者能正确理解,避免出现歧义。非暗示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调查者力求避免对被调查者的暗示与诱导。1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符号互动论4.社会认知论及场论5.精神分析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
6、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符号互动论:主张从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德,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认知论及场论:强调个体认知过程在其行为中的重要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社会认知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而是把自己的知觉、思维和信念组织成简明的有意义的形式。无论情境怎样复杂,人们都能把某种
7、意义赋予它。这种组织、认知和解释,对个体在社会情境的行为影响很大。精神分析论 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12.人格结构 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
8、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在正常情况下,三者相对平衡,个体能得以适应环境和现实。13.社会化: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14.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