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第7单元可能性单元试卷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小学数学试题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单元测试卷一、填空题。1.选出点数为1,2,3,4的扑克牌各一张,反扣在桌面上。任抽两张,点数的和小于5有( )种可能。2.一个糖盒里有1块奶糖和6块巧克力糖(大小、外包装相同),小红伸手任意摸一块糖,她摸到( )糖的可能性大,摸到( )糖的可能性小。3.盒子里有大小完全相同的6个球,其中有1个白球、2个黄球、3个红球,萧萧任意摸出一个球。(1)摸到白球的可能性( )。(2)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4.有9张牌,其中有6张红桃和3张黑桃,如果抽其中一张,抽到( )的可能性大。5.有三张黑桃A和一张梅花A倒扣在桌上,如果黑桃A被抽走后再放回,那么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 )。6
2、.纸袋里有2种颜色的球,在一次摸球游戏中,摸出红球12次,摸出绿球3次,纸袋里( )球多,( )球少,下次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扑克牌有四种不同的花色。现有红桃3,黑桃3,红桃3,方片6,梅花6,共5张扑克牌,倒扣在桌面上。如果只抽一次,抽到( )的可能性大。A.3 B.6 C.5 D.方片2.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标有1,2,3,4,5,6。甲、乙两人任意掷出正方体后,若朝上的数字是6,则甲获胜;若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乙获胜。( )获胜的可能性大。A.甲 B.乙 C.一样 D.无法确定3.利用转盘做游戏对双方来说( )。A.
3、公平 B.不公平C.可能性一样D.无法确定4.在一次用转盘抽奖活动中,转到一等奖3次,转到二等奖17次,则( )。A.一等奖面积大B.二等奖面积大C.一样大D.无法比较5.在一次摸球游戏中,两次摸到红球,两次摸到绿球,则推测两种球的数量( )。A.红球多 B.绿球多C.一样多D.无法比较三、在每个圆盘上按要求涂色。1.转到红色的可能性大,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小。2.转到黄色的可能性大,转到红色的可能性小。3.转到红色和黄色的可能性同样大。http://www.xkb1.com四、在一个袋子里有4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上写着一个数字(如图)。两人轮流从袋子里取出一个正方体,取得的正方体
4、上写着几,则记几分,然后把取出的正方体放回袋子里,由下一个人继续摸取。1.摸出的正方体一共有几种可能性?2.每一种可能性大小相同吗?为什么?3.假如想摸出“4”的可能性大,可以怎么做?五、请你动手设计一个转盘使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指针停在黄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第七单元测试卷答案一、1.2 2.巧克力 奶 3.(1)小 (2)大 4.红桃 5.小 6.红 绿 红二、1.A 2.B 3.D 4.B 5.D三、提示:每个圆盘都被平均分成8份,要使转到的颜色区域可能性大,可以使该颜色占的份数多于另一种颜色,份数相等时,可能性也相等。四、1.4种。2.相同。因为4个正方体各一个。
5、3.答案不唯一,如多放一个写有“4”的正方体。五、略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
6、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
7、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