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精品.doc】

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精品.doc】

ID:14615791

大小:821.59 KB

页数:194页

时间:2018-07-29

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精品.doc】_第1页
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精品.doc】_第2页
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精品.doc】_第3页
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精品.doc】_第4页
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精品.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精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緒論父母教養子女的過程中,不可否認的是父母或多或少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根據國內、外某些幼兒發展學家、心理學家、小兒科醫生及精神醫學家分別由生理、心理和社會的角度來探討,早已確認幼兒早期的個別差異(Goldsmith&Gottesman,1981;Rutter,Korn&Birch,1963;Thomas&Chess,1977;徐澄清,民68;賴保禎,民61;蘇建文,民65,民73)。此一個別差異現象,與幼兒的「氣質」不無關連。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透過一位養子的個案深入探討幼兒氣質表現之行為特徵、親子互動關係、父母教養方式及其和幼兒氣質表現特徵

2、間之關係,以作為父母因材施教和未來研究之參考。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敘述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相關之名詞釋義;第五節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長久以來,父母、心理治療師以及關心兒童研究與教學的專家們認為:幼兒時期對於個人後來的人格發展相當重要(轉引自黃正傑譯,民78,頁65)。尤其是三歲之前更會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核心氣質與基本性格(吳金水,民84,頁11)。「氣質」(temperament)這個名詞,是由西洋古代醫學之父Hippocrates所創,原意是與體質有關的心理因素或習慣,後來漸失原意,並無一致定論(

3、王珮玲,民88,頁6)。現代氣質理論的觀點,最常被引用和討論的是Thomas和Chess(1977)所提出的氣質論。他們認為氣質和父母教養方式之間是有著密切關係。「氣質」為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constitutionalcharacter),這種特質乃以生物學為基礎,並由相互獨立的九項具體行為特性所組成,且可將之分為三類。其中九項特性分別為活動量、反應閾、反應強度、趨避性、適應度、規律性、情緒本質、堅持度、及注意力分散度等;三種氣質類型則分別為安樂型、難教養型、以及慢吞吞型,其他無法歸類者視為中間型。Carey,Fox和McDevit(1977)又將中間型偏向好

4、教養者稱為中間低型(intermediatelowchild),偏向難教養者為中間高型(intermediatehighchild)。194在氣質類型中,屬於難教養型的孩子容易發生焦慮不安、問題行為及藥物濫用等情形(Stevenson,1982)。氣質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將會影響適切性的好與不好(goodnessorpoornessoffit),適切性良好是指一個人的氣質特性能符合環境對他的期待,使一個人達到最完全的發揮;反之,則會導致人格發展與適應能力受阻而扭曲產生變態。由此可知「氣質」自孩子出生那刻起,即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教育研究人員從教育觀點,探討氣質概

5、念對幼兒的親子互動、社會能力的發展以及與動作發展的關係性(王珮玲,民82,民83,民87,民88;張美麗,民80,許惠萍,民85)。Bloom(1981)就主張:行為科學最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主要環繞在「早年學習與早年環境對人類影響」的主題上(轉引自黃政傑譯,民78,頁73)。孩子一出生,所接觸最早及最親密的對象就是父母了,然而氣質的特徵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親情的建立,「氣質」又是由天生而來的行為方式,雖然和其「生理」發展有關,但也受其本身和環境交互作用影響之下而形成所謂「個別差異」(王珮玲,民81)。有鑑於氣質特徵在兒童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國外學者如兒童發展

6、學家(Martin,1988)、嬰幼兒研究者(Rothbart&Derrberry,1981)、心理學家(Mangelsdorf,1990)、人格理論學家(Buss&Plomin,1975,1984)、教育心理學家(Billman&McDevitt,1980)、小兒科醫學家(Carey&McDevitt,1980;Rutter,1982,1989;Thomas&Chess,1977,1989)紛紛著手探討氣質之相關研究,並且建議幼兒的父母應瞭解孩子氣質特徵,加以因材施教,給予一正面積極教養態度,以免孩子發展偏差或太過於壓抑,形成往後偏差之人格,進而影響生理、心理

7、,進而造成不良後果,影響往後孩子社會化過程、人際關係、適應能力及學習成就等等。國內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下列主題:(1)對子女生活適應的影響(王珮玲,民81;陳小娥、蘇建文,民66)。(2)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王珮玲,民88、民91;楊憲明,民77;蘇建文,民65)。(3)對子女行為的影響(楊自強,民74)。其他的研究有創造力與認知能力(初正平,民64;高淑清,民90;羅一萍,民85)、道德判斷與攻擊行為(蘇建文,民65)和違規行為等(賴保禎,民61)。近幾年國內學者也大都採雙向取向來探討父母教養問題(王文秀,民89;王珮玲,民81a;宋鴻燕,民

8、89;林淑玲,民89;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