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13035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写在前面:天公抖擞,不拘一格。20世纪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天空星光灼灼、俊杰熠熠。他,以幽默闲适的性情,有别于鲁迅的冷峻深沉、胡适的浪漫孤傲、茅盾的苦涩伤感;他,以性灵深邃的文风笔骨征服了西方文坛;他,以我行我素、顺乎本性的生活方式一路吟唱;他总是身穿一件淡灰色的中式长袍,手指随意地夹着精致烟斗,宽厚达观的面容、睿智善意的眼神、泰然自若的神态,透出一派仙风道骨。他,就是中国20世纪影响世界文坛的风云人物――林语堂。 【素材展示NO.1】 对中国人讲西洋文化,对西洋人讲中国文化 在回顾
2、自己的一生时,林语堂不无得意地为自己拟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在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这个令人沮丧的年份里,林语堂出生在闽南的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这个从小就“被培养成为一个基督徒,成为一个进步的、有西方感的、对新学表示赞同的人”,在教会学校完成了他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育。这个奇特的身世使他对西方价值的认同甚至“爱慕”,比当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来得真诚而强烈。所以,他从德国莱比锡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回来投入新文化浪潮时,他最热衷的事情就是“爽爽快快谈欧化”。 1935年7月,在庐山避暑的林语堂应他的美
3、国朋友赛珍珠之约,也出于对中国传统“情感上的义务”,开始用漂亮的英文撰写后来为他在英语世界爆得大名的《吾国吾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林语堂出人意料但却坚定不移地扮演了一个中国文化超级粉丝的角色。他不仅用包括《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京华烟云》等三十多部英文作品,向西方世界普及中国文化,他甚至著文煞有介事地论证“长衫优于西装”,他还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他说:“我的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中国时报》这样评价林语堂:“林
4、氏可能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其《吾国吾民》及《生活的艺术》以各种文字的版本风行于世,若干浅识的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的灿烂文化。” 【适用话题】 桥梁、文化自信、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速用示例】由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引出当下人们文化自信的缺失。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当别人致力于将西方文学翻译成中文而让国人接受外国文化的同时,林语堂却致力于将中国的东西翻译介绍给西方,大部分著作也用英文,他之所以这么做,
5、就是基于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非常自信。而反观现在,很多的人越来越钟情于外国的东西,但对中国经典文化却不甚了解。每逢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必是有一番庆祝活动,轮到中国传统节日,却偃旗息鼓;当谈及中西对比时,则是必言外国之好,中国之差,这一切都是对中国文化不自信的结果。人之存于世,在于精神,精神传承,则在于文化,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缺乏精神信仰成了普遍的现象。而这种信仰的缺失说到底还是对自己文化不自信导致的文化缺失。我们是当代的中学生,中国文化要靠我们传承,在积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坚信自己文化的优
6、势,弘扬经典。 【素材展示NO.2】 林语堂:最大的贡献还是机械发明 林语堂说:“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痴迷于文字好理解,但说他痴迷于发明创造,一定会令很多人瞠目结舌。 林语堂小时候曾梦想当发明家。他惊叹于中医药粉治疗外伤的功效,就自己采了很多不知名的草药,调和到一起发明了一种药粉,并命名为“好四散”。尽管遭到姐姐们的嘲笑,但他始终对这种药的功效深信不疑。他知晓了虹吸管原理
7、后,就花几个月的时间琢磨在自家菜园里搞自流灌溉,准备制造一台抽水机,让井里的水自动流到菜园里。他第一次乘轮船,就盯上了轮船的蒸汽机,从此对机械着迷。中学时,他酷爱数学、物理和地理,以至于中文竟不及格。 林语堂曾作惊人之语:“初入圣约翰大学时,我注册入文科而不入理科,那完全是一种偶然。至今我仍然相信我将来最大的贡献还是机械的发明一方面。我仍然相信我将来会发明最精最善的汉文打字机……如果我忽然投入美国麻省工学院当学生,也不足为奇。” “言必行,行必果”,林语堂虽没有成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学生,但他50岁之后确实研制起了
8、他痴迷已久的中文打字机。为了发明出最精巧、最完美的新式中文打字机,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每天清晨起床,坐在书房的皮椅子上,抽烟斗,翻阅英文版的《机械手册》,画结构草图,排字,把键盘改了又改。1932年,林语堂到瑞士参加会议时,还曾顺路到英国找工程师研究中文打字机。几个月后,他口袋里装着仅剩的3毛钱,带着一台不完整的打字机模型回到了上海。 194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