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27478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9
《浅谈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制度改革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借界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希望之路。 在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资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精英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一、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首先,以就业为导向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
2、的教育过程除涉及普通教育之外,还涵盖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学习,获取相关的实际技能、态度、理解能力和知识。这说明,通过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至少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对学生来讲,一是获取与普通教育相当的资质证明,二是可顺利进人第一就业领域,三是完成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对国家来讲,高等职业教育将为经济建设提供较为直接并且最为强大的人力资源。如果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口占一定比重,必将有利于减少和消除贫困。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据2002年统计,全国中职教育招生470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全国举办高职教育的各类院校共
3、计1374所.在校生达781万,占本专科学生总数的53.9%,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已占全国高教在校生人数的半壁江山。就职业分类来看,高职教育主要面向基层,面向市场,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第三,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已被公认为是通向未来的桥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第一个10年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中,提出了未来十年的三项战略目标:加强作为终身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所有人提供技术与职业教育。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受到良好训练、掌握技术的劳动力对于任何一个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倡导技术与职业教
4、育应成为各国教育与人才资派开发战路中受到重视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出了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增加环保内容,以及获得创业技能、创造力、集体合作和交流技能等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这表明,随着世界范围科学技术革命的深人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各经济部门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使得技术教育的位盆越来越重要。同时,将技术与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普及到“所有人”,使得各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打破固有的界限,教育与培训日渐融合,职业教育与就业的通道日益通畅。3 第四,就业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例
5、如,有专家分析,我国的制造业落后,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材料差,二是工艺水平低,三是管理效益不高。显然,应用型人才的匡乏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余年来,许多院校办学经验也表明,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就受欢迎,学校发展就快。反之,则不然。实践证明,适合经济发展、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其特色。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标准是多元化。只要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能够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就是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所需人才“能
6、力与“态度”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加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将使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第五,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键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高职院校多为近五年成立,要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须认清形势,正确定位,与传统大学的办学方向,特别是与本科院校的办学方向相区别,按照就业导向发展高职教育,走出一条新路,无疑是最佳选择。第六,以就业为导向是大多数人的强烈愿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人处于中低收人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
7、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岗位,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就业导向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二、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专业建设上,弓}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就业市场设里专业。同时.组织专家研制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目录使用管理办法,为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服务,也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依据。在培养机制上,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逐步推行订单式培养。由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和部分教师,企业提供需求、设备、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