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21184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9
《探讨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讨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物理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下面我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部分来谈谈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样化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尤其是还处在感性认知优于理性认知阶段的初中学生。因为实验是通过引导观察思考、配合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或通过演示实验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学生独立训练创造条件。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在观看演示时,学生的感知、思维、动机、注意、兴趣等心理活动同时参与,这些心理活动反过来影响观看的结果,提
2、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几条教学策略: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教师要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使学生能听到、看到各种现象。 2.学生亲自做演示实验。 物理的实验教学应跳出教师唱“独角戏”的框框,将演示实验更多地交给学生,增加他们参与动手的机会。对于简单、易成功的实验,直接交由学生演示,以此增强他们的实验信心。 3.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对难度较大或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可以师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如:“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实验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实验技能,有仪器的使用和读数规则,使物质均匀的方法,数据处理的图像法,以及如何从图像结果中得到结论等。采用师生协作
3、完成的方式进行演示,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分配工作,给学生简单介绍每项操作的要点,还可以腾出精力来给学生简单介绍图像法的作用和做法。这样学生便能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 4.将演示实验变成探究式实验。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它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很有利。但这类验证性的实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则不太有利,它容易使学生忽略科学研究艰辛的探索过程,认为科研成果都是唾手可得的。因此,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并且多质疑设问,多要求优化设计。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训练,同时也为将来高中“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分组实验,让学生探
4、究 1.注重“准备”,防止“拿来主义” 在分组实验中,兴趣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因此使学生忽略了对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总是边看书边实验,前顾后盼地进行“实地模仿”,或者当所测量的数据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时,便立刻使用“拿来主义”。 实验前对原理、目的的掌握,是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实验的前提,是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的基础。实验后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归纳小结以及评价,则是真正掌握知识和提出实验改进建议的重要手段。所以,忽视这两部分能力的培养,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不能达成我们对实验能力教学的要求。 这就是因为忽视了原理学习和数据处理环节的后果。学生没真
5、正掌握伏安法,不懂得如何进行测量设计。实验教学要教的除仪器的操作外,还有实验的方法,我们应该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这才能做到“授人以渔”。 2.重组教材,切合教学需求 有效教学的特征是,教师是教材文本的创生者,而不是教材文本的忠实执行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交往观和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的过程;教学以突出问题解决思路和问题解决方法为主,而不是教师权威下的知识灌输过程。 因此,像实验能力这种属于长远显效的能力培养目标,我们要恰当做出实验引导或教材重组
6、,投以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主要方式,它肩负着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能力的双重责任,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层进互动,引发学习动力。能力与学习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如果将45分钟完整地交给学生们“探究”,那后果将是,教师必须再花45分钟,进行实验演示,然后重新给出结论,再然后学生在矛盾中“接受意见”,记住结论。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并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效果。既然学生正处在“盘古开天”之际,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兴趣,克服困难,增强信心。教师应该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 (2)“切分”实验,力求有效吸收
7、。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所包含的知识与实验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们往往要求学生在学习使用仪器实验的同时,还要能小结归纳出一定的物理规律。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往往由于多方关注而变得没有了关注。显然,实验的最后结果只能是片面地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或知道了该实验的过程,而不能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研究前,可以添加两个小的分组实验:测量浮力大小、体会同一物体逐渐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