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

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

ID:1451336

大小:5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1

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_第1页
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_第2页
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_第3页
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_第4页
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德书院余亚斐教授谈清明,继蒙学之后又一力作!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的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清明节的祭祀传统,不仅仅是祭祀活动的形式,而内蕴着深刻的人文意义,这也是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人对祭祀十分重视,祭祀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种礼,即祭礼。祭礼首先表达的是对已逝祖先的怀念和不舍之情,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并没有祭祀祖先的风俗,甚至也没有生命入土为安的观念,祭祀祖先的活动是祭礼,而入土为安的活动则是葬礼,祭礼是葬礼的延续。  在中国早先的时候,不仅没有祭礼,连

2、葬礼也没有,孟子曾经对葬礼的来源做过探讨,还说过一则故事。孟子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有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上古的时候,人们没有安葬父母的习俗和道德要求,后来有一个人的父母死了,按照习惯,就把尸体抬走,抛弃在了山沟里,可是过了一些天之后,当他路过那个山沟的时候,看见狐狸在啃吃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在叮食他父母的尸体,那个人的额头上不禁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那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是诚,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露

3、,于是,他赶忙回到家里,拿来筐和锹,把父母的尸体掩埋了,这便有了葬礼。从中可以看出,葬礼之所以有,是缘于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真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需要有表达的途径和方式,故而产生了葬礼,即孟子所谓的“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有了葬礼,祭礼便随之而来。中国传统的祭礼的对象是非常多样的,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祭祀天地山川的神灵,这表达了中国古人敬畏天地自然的精神,因为天地自然是一切生命的家园,也同样是人的生命家园,这个方面后来被道家继承了过来,并在哲学上加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人非常重要的天地信仰。在道家看来,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一个共同

4、的父母,这就是天地,所以通过对天地之源和天地本体的体认,中国人的生命就不是孤独的,而是有关怀的,这个关怀又是永恒的和根本的,一切生命都来源于天地,最后又复归于天地,犹如落叶一般,归根复命,所以天地是生命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精神寄托和安身立命的家园,而成为了人的信仰。正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另一种祭祀的对象就是祖先,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主要就是祭祀祖先,这个传统后来被儒家继承和发展。儒家认为,祭祀自己的祖先,不仅是每一个子女表达对已逝先祖怀念之情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其中的“终”就是指亲人的死亡,“慎终”就是指对

5、待亲人的死亡要慎重地举行葬礼,因此“慎终”是讲葬礼;“远”就是指已经去世许久的亲人,“追远”就是指通过祭礼追思和缅怀亲人,孔子认为,通过“慎终”和“追远”,就可以“民德归厚”,即通过葬礼和祭礼,可以让人民的道德变得醇厚。  通过“慎终追远”,为什么就能达到“民德归厚”呢?这是因为,通过祭礼,可以增进一个人的孝心。孔子说:“生,事这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对待父母的爱应该自始至终,永不背弃,不管父母是富贵也好,是贫贱也罢,不管父母是生也好,是死也罢,我都始终如一,这才是真正的孝。而孝心又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又怎么能去

6、爱他人呢?更谈何去爱天地万物呢?所以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就不太会违背社会的道德,也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祭礼,还可以建立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既不同于道家的天地自然信仰,又不同于佛教的心灵信仰,而是一种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人伦信仰。儒家对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影响最为深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儒家为中国人建立了人伦的信仰。信仰是一种终极关怀,它所要解决的是一个人生命的来源与归宿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既没有来源,也没有归宿,那么生命就没有

7、真实的存在感,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他的内心是孤独无依的,他的生活也是飘摇无定的,所以人类从来都是走在追寻信仰的途中。信仰就是去追求一种生命的永恒价值,儒家也不例外。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与万物一样,都如同滔滔江水,不舍昼夜地流逝着,子在川上,也不禁感慨,大江之水有其源头,有其归宿,人的生命不也如斯一般,源远流长吗?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生命又是无限的,那些已逝的祖先不就是我们的来源吗?    我们不就是已逝祖先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