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历史文化概述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

ID:14476840

大小:60.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8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_第1页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_第2页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_第3页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_第4页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宜兴历史文化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宜兴历史文化概述宜兴别名阳羡、荆溪。地处江苏省最南端,位于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地理坐标是: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宜兴东濒太湖,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沿湖地带碧波万顷,风景优美;北部和西北部两面多为平原,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南部和西南部则属丘陵山地,群峰叠翠,竹树摇曳,溶洞棋布,景色怡人,素有“水乡、竹海、茶洲、洞天”之美誉,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享誉中外的“陶都”,相继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县)”、“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

2、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一、宜兴历史文化概况(一)历史沿革在宜兴湖洑镇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宜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7000年前左右,宜兴地区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类型文化”。5000年前,以制玉和原始宗教为特征的良渚文化在本地获得了较大发展。商代时期,以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代表的“广富林文化”在此流传。西周时代至春秋末期,本区被纳入吴国18范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兵灭吴,宜兴改属越国,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国兴兵灭越,宜兴改属楚

3、国。秦统一中国后推广郡县制,公元前221年,宜兴正式立县,定名为阳羡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阳羡县令尹灵常因功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阳羡侯,阳羡县改称为阳羡侯国,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复称阳羡县。东汉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阳羡县城一度南迁荆南山下(今铜官山风景区附近)。六朝时期(东吴—南朝,公元222—589年)是宜兴历史上发展较快的重要时期。孙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在荆溪河(今蛟河)畔重建阳羡县城,从此奠定了后来宜兴县城的空间位置和发展格局。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阳羡人周玘(周

4、处之子)三兴“义兵”,平定叛乱,因功封威武将军、吴兴太守、乌程侯,朝廷又特为之设“义兴郡”,郡治在原阳羡县城,下辖义乡、国山、临津、阳羡、平陵、永世六县,到南朝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又增置绥安县归义兴郡管辖,至此,宜兴达到了历史上行政管辖范围最为广大的时期,地跨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约包括今江苏常州、无锡、浙江湖州、安徽宣城等部分地区)。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义兴郡,将阳羡、国山、临津三县合并为义兴县。18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义兴县被分置为阳羡、临津二县,并在此置鹅州,县城改为州府,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5、鹅州又改称南兴州,次年撤州复称义兴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宜兴一度改称南兴军。元代,宜兴县几度改设州府,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宜兴县。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两县重新合并为宜兴县。1949年4月,宜兴县属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行政公署政区,此后,宜兴曾改属苏州、镇江、常州专区,1983年起属于无锡市,1988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宜兴撤县建市。宜兴分宜城、丁蜀两个城区,目前城区面积6

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丁蜀城区历史上隶属宜兴管辖,明清丁山、汤渡、蜀山等地制陶业发展迅速而“山村宛然都会”,双城雏形始现;民国初年,废荆溪并入宜兴;近代及建国后,因其陶瓷工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双城”格局基本形成;1988年宜兴撤县设市,丁蜀正式纳入城区范围。2003年宜兴市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初步提出了修复和保护城区黄龙山、青龙山、蜀山等山体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传统的陶瓷和古镇文化,形成具有陶都特色的空间肌理与结构。18(二)城址变迁宜兴立县于公元前221年,时名阳羡县。最初的宜兴县城在今

7、宜城土城新村一带,因该城正对西氿虾笼泾,故当时又称“虾虎城”。大约在汉代,县城移至今宜城蛟河之北。到三国东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始正式建造阳羡城垣,前临荆溪(即蛟河),东、西、北为城濠,城周长仅一里九十步,城垣高一丈二尺,设南、北两座城门,南称“南兴门”,北称“庆源门”。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立义兴郡,郡治设原阳羡县城,而移阳羡县治于君山下。隋废义兴郡后,阳羡县治回复旧城,县名也改称“义兴县”(公元589年)。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改筑并扩大宜兴县城,城周垣达到九里三十步,垣高二丈五尺,设五座城门,南、西、北各一座,东面

8、有一座主城门和一座小东门,彻底改变了一千多年来宜兴城局限在蛟河之北和现太滆河之间狭小的平面布局和规模。此后,县城一举跨过蛟河,向南推进到现南虹河稍北一线,东、西两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