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

ID:14474995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8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_第1页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_第2页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_第3页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40-02  笔者在学习历史课程改革理念过程中有一点肤浅的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有一点心得体会,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基础教育课程为什么要改革  提高人才素质,要从基础教育课程入手,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来实现的。而我们的旧课程越来越不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需要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等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

2、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乃普遍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是以教师、学生和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因此,在我们传统教学中,实施的是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他主学习,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方程、情感及价值观。这种把学生定位在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一面,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受到销蚀,窒息

3、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使学生成为一架毫无思想的机器。  在未来的社会,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谁就有能领导世界潮流。我们必须进行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的创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每课一般由10个部分组成: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专栏的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和注音、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4、自由阅读卡。其特点是:  (一)教材内容少而精,尽量减少历史概念,尽量减少让学生记忆的年代、人物、地名,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这样,留给教师和学生自己发挥的时间增多了,能为教师采取多种教法和学生采取多种学法提供较大空间,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可能。旧教材在内容方面相对来讲是多而博,本人曾经上过一节公开课,本想运用讨论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结果时间不允许,只能采用单一的讲授法。  (二)教科书应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点上,新的教科书在每课之前设置导入框,其内容或历史故事

5、、或诗歌、或人物、或名胜古迹。这些内容学生都喜闻乐听,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从而能很快地使学生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去。如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这些故事初中生都很爱听爱看,一翻开课本,学生就被吸引住,不知不觉想看下去,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在每课中间结合史实设了1-3个动脑筋,这是首次出现的。这种新颖的思考题,课文中没有讲出结论,是由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其中接受学习是以往课堂学习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式中,学

6、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发现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是知识的发现者。如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中,有一“动脑筋”题,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这题是学习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这二目后提出的,学习完全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原始农耕时代,体验当时的劳动情境,有的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材料讲男人到山上打猎,女人采集野果,老人在家里看管小孩,有的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插图

7、,讲男人建干栏式房子,挖掘水井,女人帮男人盖房子,老人在家里制造箭头、渔钩。只要言之有理,笔者都一一肯定,并努力挖掘其亮点,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并不是问题设置得越多越好,如果认为越多越好,上课时教师按严密的逻辑法则,层层启发深入,不断拓宽,而学生苦思冥想,整堂课下来思维量极大,没有松弛的间隙,这有悖于中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思维的习惯,必将损害学生的兴起,从而损害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阻碍其创新思维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设置问

8、题时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避免走入误区。  (二)创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因鼓励学生的创新而宠坏了学生,对于他们的一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甚至于荒诞不经的一些推理、结论加以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